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是开放的。在教学中,我们在珍视学生的多元感悟、独特体验时,也应做到去伪存真,适时引导。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生成"是无法预约的,所以才显得更加宝贵、更有价值,才能在不期而遇间演绎课堂上的"精彩"。  相似文献   

2.
正记得苏轼在《赤壁赋》中说过:"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联想到中学语文教育:教材不断变化,方法层出不穷,理念日新月异,让人新奇兴奋的同时,也让一些语文教师感到惶恐无措。不知人人能说的母语,究竟该怎  相似文献   

3.
<正>李万君获评教授职称,既是对全国技术工人的激励和导向,也是吉林老工业基地探索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但像李万君这样,一线工人到职业学院担任兼职"教授"的能有多少?是否常年驻校并扎根课堂?还是只为学校装饰门面?工人教授与传统的外聘教师、兼职教师有何区别?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须制度完善和保障,通过编制、职称、福利待遇等因素的调节来  相似文献   

4.
<正>教师,到底应该是修剪枝丫的园丁,还是带领孩子领略一路风景的导游,这个由小学生抛出的话题,显得格外引人深思。针对这一讨论,我有几点自己的拙见:一、导游型教师符合孩子的天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作为孩子的天性,被越来越多地重视。孩子把老师从园丁转化为导游,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导游的角色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导游,顾名思义,就是起引导作用的人,导游只要稍作引导和指点,游客游什  相似文献   

5.
<正>某教授说:与成人相比,儿童有很多不足,教师应该充实他们,而不是改造他们。这与我的理解难以融合,我想试着给出一些思考:儿童自有其当下的价值,就像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价值一样。立足儿童本位的理解才是对儿童真正的理解。从不足出发,教师的观察点就很可能是发现不足,然后帮助充实。出发点是由观察者决定的,只有真正回归儿童,承认儿童独特的价值,才能经由观察发现儿童学习背后的原理。教师要有相应的行为,那  相似文献   

6.
想我泱泱华夏巍巍中国,是最明辨事物的重要性的:领导的即兴言谈谓之重要讲话,领导的随意举止谓之重要调研……除了领导内急之余“哪有不放之理”的“肚中之气”,一切的一,一的一切,均有重要之政治元素,于是乎,凡事掂量重要性,便成了特色社会主义抑或社会主义特色的代名词。当然,重要有隐性与显性之分。一般来说:是隐性的,尚需斟酌;是显性的,无需推敲,想当然可矣。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读书"与"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读写是互动的,读写的前提是阅读积累,没有积累,就不会有"说"得恰当、"写"得精彩。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阅读范围小、读书习惯差等现状,探求如何让学生搜索、处理信息,如何积累阅读知识,协调"读""说""写"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以提升小学生"读""说""写"等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放暑假了。儿子在家待了两天,就喊着要出去打工挣钱了。儿子在师范大学里读的是英语专业,做家教当然是打工的首选。他出门看了“行情”,感觉便不是很乐观了。现在想做家教“生意”的学生太多,而且竞争激烈也把授课费压得太低。儿子觉得做这活报酬低了不能体现他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开放性的大课堂观,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不只是教师单向的传授,而更重视教与学、师与生的合作和互动,更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是一种更科学更人性的教学新理念。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应试制度下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一线教师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正>在很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时,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育科研,并思考有效教育科研的思想和方法。"教育科研"是一种简说,完整的说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什么呢?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育科学的研究,也就是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一种是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对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就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教育科研,我以为,理解成"教育科学的研究"更合理和具有实践意义。而从"教育的科学研究"到"教育科学的研究"需要"祛魅"和"返魅"。魅本意为传说中  相似文献   

11.
丰捷 《成才之路》2009,(21):90-90
“如何对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通识教育的有效推行。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跃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12.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13.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白眼”与“青眼”之意思相对。前者即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其常被用以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相似文献   

14.
物理图象能直观、形象地展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表示相关的物理内容,描述清晰的物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纵观05年高考试题(见表1)有关图象题目比重增加,要求相应解决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预见此类题目必为今后高考热点,所以学会处理图象问题尤为重要,笔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初中学生吴秋实在2001年中考中以680的高分(满分700分)夺魁,语文考出125分(满分130分)的优异成绩。笔者最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曹:你学习语文有什么“诀窍”吗?吴:我想首先要做到“博”,要博览群书,多读好书。如我学习《孔乙己》后,又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在比较迁移中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学《变色龙》之前,我就读过《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苦恼》,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我对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理解得就深刻一些。平时我每天总要用上一小时浏览报刊,包括有关围棋知识的文章,我还是市围棋选手呢!这些都有助于我扩大知识面,积累库存信息,培养缜密严谨的思维习惯。靠这些,我还在南通市2000年中学生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曹:有些同学看的书报也不少,但效果不像你那么明显,这又是为什么呢?吴:我想除了“博”外,还得“精”,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我把所读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了解型的,另一类是品味型的。读到精彩之处,我总是静下心来,下工夫细嚼慢咽,甚至一句“嚼”上三四遍,直至品出味来才罢休,真正做到读有所得。总之,既要“博览”,又要“深思”。曹:你这番话充满着辩证法。你的中考作文得分遥遥领先,这又有什么“高招”呢?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17.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8.
19.
<正>阅读古文,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两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好像可以用同一个意义去解释,而这类词,字典和注解又往往彼此辗转相训。古汉语中这类同义词很多,这里举一组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0.
冒石宏 《小学生》2010,(7):20-21
有照为证 “发挥”“发表”和“发展”这三个词语都是由“发”组成。彼此意思相近,使用的范围相似。我们在使用时难免会将它们混淆(见图1、图2、图3)。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会发现这三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