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耐"的常用义"经受得住"是通过同音假借字"能"的该义产生的,而"能"的该义是通过其本义"熊"转喻引申而来,特定的使用环境"能+AP"和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特征是促成这种引申义通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中而孳生出"塘"、"溏"、" <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3.
《说文》释语所见"仆倒"类常用词有"仆、僵、顿","仆、僵"始用于战国后期,"顿"始用于西汉;从东汉文献看,"仆、僵"是最常用的"仆倒"义动词,使用频率既高,用法且多,"顿"虽少有用例,但"仆倒"义已成熟,可作为"释语"使用;"倒"的"仆倒"义见于西汉,到东汉也只零星使用。《说文》"释语"中的"仆倒"义常用词与东汉文献所反映的情况高度一致,因此,从《说文》"释语"关照东汉常用词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至清代,"恨"、"怨"、"憾"均可表"怨恨"义,是一组常用同义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词又有其消长变化的个性特点.学界关于古代"恨"义轻而"怨"义重,二者不是同义词的说法可商榷.  相似文献   

5.
"可"字"痊愈""程度减轻"义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例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这导致部分工具书对其释义出现偏误。通过梳理"可"字这两个义项的使用情况,追溯其来源,认为"可"字"痊愈"义动词本是从"符合、适合"义动词引申而来,并从"痊愈"义动词引申出"病症程度减轻"义动词,进而通过语法化产生"程度减轻"义副词,这一过程与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义"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历史也十分悠久,《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本文将从"义"的词源、词义的引申的角度,并结合历史背景来探究"义"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挂"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词,其词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尝试从"挂"的产生及发展意义入手,分析"挂"从古到今义项的发展演变及其动作意义虚化的情况,厘清"挂"的义项及动词使用对象的古今发展思路,总结出"挂"的动作义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形容词"大"的基本义项在普通话中十分常用,但在东北方言中,"大"还可作为泛义形容词使用,具有能替代许多具体动词、可随着语境变化表达多种语义、语用功能丰富等特点。主要立足于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大"为分析对象,总结了"大"在东北方言中比较常用的搭配和意义,就此认为其表义特殊性是受到构式语法中语义强制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名词用"大"修饰后所具有的特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试析“困”     
"困"的本义是"门槛",在使用中,"门槛"义逐渐消失,引申出"病困、穷困、阻碍、围困、困难、穷尽、窘迫、物资贫乏、疲惫、疲惫想睡、睡"等义。其中"睡"义多在方言区使用,由"疲惫"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不晚于唐代。  相似文献   

10.
前"在日汉语中是较为常见的汉字,方位词是它最为常见的使用方式,空间义是它的基本义。日、汉语中"前"的空间义基本相同,"前"这一方向都是根据参照物决定的。在时间领域,日、汉语的"前"既可以表示过去又可以表示未来,但两者"前"的时间隐喻具有不对称性,日语常用前后轴来隐喻时间,而汉语则既使用前后轴,也使用上下轴。"前"在社会地位领域和状态领域的认知意义,在日汉语中基本相同,但日语"前"还存在向助数词转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相似文献   

12.
说“娃”     
主要考察"娃"词义演变的轨迹:"娃"最早为方言词语,本义为美丽,且特指女子貌美。唐以前用例较少,唐代至元代数量增多,但仅出现于诗词、戏曲当中,应用的范围较窄。唐代,"娃"开始了低龄化的倾向,和"小孩"产生了一定联系,虽然开始仅表女性,但是到了元代,"娃"在北方口语当中可表示"小孩",且不论性别。明清之后,表女子的"娃"逐渐消失,而表小孩的"娃"逐渐由北方方言扩展开来,渗透到多个方言区,且词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引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5.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16.
元代法律形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格和例。"例"在元朝名目繁多,达十九种之多,但学术界对元代诸例的内涵很少深入考察,同时对一些例的含义在理解上也存在不全和不实。元朝诸例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和一个法律术语。元朝"例"在基本含义上与中国古代其他王朝是一致的,都是对"律"的解释与补充。元朝诸例在分类上主要由四个要素所决定: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律效力和制定程序。元朝诸例构成了元朝重要的法律渊源,但由于例的种类繁多,也给法律适用带来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原“体”     
“体”本作“醴”,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思想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欺骗’’这一义位上“诈”、“欺”、“骗”三个词有历时更替的关系:“诈”、“欺”两词在先秦已经出现,东汉以前文献中“诈”占据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欺”已经取代“诈”占了主导地位;“骗”产生于宋,明代以后逐渐取代“诈”、“欺”成为此义位的核心词。  相似文献   

19.
“给我X”构式中的“给”不同于引出与事成分的“给”,其中,“我”一般不能换成其他人称,也不能换成复数,“我”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要求、命令的传达者。“给我”所表达“要求、命令”义是虚灵的,不是本身所固有的概念义而是一种“意义潜力”被激活,是其所在的构式与语境赋予的。  相似文献   

20.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