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标记理论是指以“有标记的”(marked)和“无标记的”(unmarked)这样一对术语为基本概念,以“有标记项”(marked term)和“无标记项”(unmarked term)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来描述或分析语言成分的不对称现象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是由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Trubetskoy,N.S.)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在语言里,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更为基本、更为自然、  相似文献   

2.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标记性的语言知识和非标记性的语言结构的习得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无标记性的知识要比标记性的知识更容易被学习者掌握.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为视角,分析论证原型范畴对标记性/无标记性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优先讲授无标记结构或结构的无标记意义,然后再过渡到有标记结构或结构中标记性较强的意义.这种先后次序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习惯,从而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结构及其意义的有效掌握.  相似文献   

3.
语言类型的标记关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者往往首先习得无标记的语言项目,然后才习得有标记的项目。本文讨论了语言类型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并就是否应将自然习得顺序纳入课堂教学介绍了两个相关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语言发展有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两个不同的过程,语言习得是形成语言的一个自然过程,语言学习通常指发生在课堂的语言教学,关注语言的形式而不是传达的信息。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学得和习得均来自于英语课堂。从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来说,语言习得是更适合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尽量让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考察了一部分中国学生在OSV语序、否定句、名词的"数"范畴、动词的过去意义表达四种汉语结构的英译中所犯的迁移错误,探讨了标记理论对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时的母语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习者既迁移母语中的无标记成分也迁移有标记成分,但是无标记成分的迁移比例大于有标记成分,与标记理论预测的迁移区域基本吻合,但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原型-模型论视角尝试对比分析英汉语言被动态标记性特征之差异。人类语言原型共性揭示英汉主动态趋向自然、符合事件发生顺序而不带标记,被动态注重结果、忽视施动、违背事件发生顺序而带标记。英汉语言共轭相生模型相异性同时又表明英语被动态与文体相关,用于强调客观的科技文体中的被动态无标记,而用在赋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文学体裁中的被动态则有标记。汉语被动态与文体关联不大,且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被动态更显标记性。标记理论分析法运用于二语习得有助于预测英汉被动句习得顺序,更好指导语言教师拟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7.
接口假说认为学习者理解外接口比理解内接口/狭义句法更为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西班牙语心理谓词属性的实证数据评价其可适性。本文的发现与接口假说同一结构类目标语用知识先于句法感知的观点并不一致,建议使用双语习得综合模式通过一系列因素(即形式复杂性、L1-L2参数映射、加工资源和基本语言数据)的交互作用解释非本族语偏移。这一更清晰模型不仅可解释实验范式,也可更全面解读错综复杂的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8.
标记现象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标记现象的产生有着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基础。了解标记现象有助于外语教学顺应语言习得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9.
潘虹 《成才之路》2011,(5):48-48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习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对于出生在聋人父母家庭里的聋儿来说,跟他们的父母习得手语就如同健听儿跟他们的健听父母习得口语一样自然而轻松。那么作为一种以完全不同的形式——通过视觉手势而非听说形式来表现的语言,自然手语的习得与有声语言的习得又有何异同呢?文章以英语和美国手语为例对有声语言习得和聋人手语习得过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文章还探讨了自然手语习得研究对聋儿早期语言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始创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认为,在语言系统中存在着有标记与无标记的二项对立的形式,即语言的标记性表现为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一个成分具有某种特性,另一个则没有这种特性。鉴此,相对于英语中以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状语分句这一有标记(marked)表达形式,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等非分句中隐含的假设意义则可视为该意义的无标记(unmarked)表达形式。它们不仅成为虚拟意义表达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而且还说明语言表达的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语言标记理论,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句型包括无标记句型和标记句型。无标记句型的语序符合语言普遍性结构,而标记句型的语序与语言普遍性结构不一致。虽然标记句型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不如无标记句型那么高,然而它们在语篇中具有衔接、对比、强化信息焦点或创造优美音韵旋律的功能。人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够根据题旨、语境或韵律等因素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标记句型,不仅可以使语篇的句型结构多样化,而且能够提高语言感染力,增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陈述句是反应话轮一般的、无标记的形式,而疑问句充当反应话轮所形成的"以问答问"则是特殊的、有标记的形式.这种特殊的反应话轮既具有疑问句的特点,又受到刺激话轮的制约,与其形成积极的言语互动.仅仅从结构语义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不足以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有必要从语用的角度对其作出全面、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无标记语的情形多于有标记语的。在无标记谐音中,话轮内部谐音多于话轮外部谐音。有标记谐音中,谐音元和谐音对象都不是单音节语词,这一类谐音都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甚(甚么)AB,《西游记》中此类拷贝式结构与谐音的结合,即可形成《红楼梦》中的"什么A(的)B的"结构型拷贝式谐音。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有利于人们深入鉴赏《西游记》的语言艺术,有益于人们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早期白话文经典著作中"蕴藏"的丰富的语言资源;在理论上亦有助于人们解释话语结构、语义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Eckman的"标记差异假说"为母语迁移对目的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在人名转喻习得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吃力,原因在于英语转喻人名是标记性的,而对应的汉语表达是无标记的。人名转喻背后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导致汉语对学习者人名转喻习得产生负迁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标记性是一项重要的翻译指标,它能促使目的语与源语的语义等值、效果对应.汉语主题句按照标记性可划分为无标记的常位句和有标记的殊位句,分别有对应的句型模式可供识别.在汉译英过程中前者应采用同位不同序转换,而后者采用同位亦同序的转换.通过小句层面对此的运用和例证,表明这一规律考虑到汉语主题句的标记性,对汉译英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也易把握.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some discursive processes by which White, middle-class, native-English-speaking, U.S.-born college students draw on a monolingualist ideology and position themselves and others within a language–race–nationality matrix. These processes construct the speakers' Whiteness and nativeness in English as unmarked and normal; mark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s non-White and foreign; and naturalize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national origin, and race. I argue that dominant ways of talking about r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persist as templates for creating arguments about language. Ideological models are projected onto each other, recursively reproducing a hierarchical social order in which U.S.-born citizens,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Caucasians retain a privilege widely perceived to be a natural outcome of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thought to be intrinsic to American-ness, nativeness (in English), or Whiteness.  相似文献   

18.
现代逻辑作为分析自然语言的工具,认为自然语言的缺陷有:(1)表达式的层次结构不够清晰;(2)个体化认知模式体现不够明确;(3)量词管辖的范围不太确切;(4)句子成分的语序不固定;(5)语形和语义不对应。从自然语言的视角衡量逻辑语言,其不足有:(1)初始词项的种类不够多样;(2)量词的种类比较贫乏;(3)存在量词的辖域在公式系列中不能动态的延伸;(4)由于语境的缺失而使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不高。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到底是什么关系?若持偏激态度,各自都觉得对方不如己。视二者为一种互补关系,这种态度是可取的。于是。现代逻辑延伸到自然语言领域就有两大类工作可做:扬逻辑之长避自然语言之短,用严格精确的逻辑工具化解自然语言的缺陷问题:取自然语言之优补逻辑之拙.增加新的逻辑手段发展其理论。  相似文献   

19.
A large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children's beliefs and aspirations about occupations reflect cultural gender stereotypes. One channel that may create or sustain occupational stereotypes is language. Two studies were designed to examine whether children interpret occupational titles as gender specific or gender neutral. In Study 1, children (6- to 11-year-olds, N = 64) were asked directly if various job titles could be used for both men and women doing the job. In Study 2, children (6- to 10-year-olds, N = 51) were shown pictures of men and women engaged in job activities and asked which one(s) showed someone who could be called a(n)__. Titles were linguistically unmarked for gender (e.g., doctor), strongly marked (e.g., policeman), or weakly marked (e.g., postmaster). Marked titles were given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forms. Findings reinforced past work showing that marked titles are exclusionary, revealed that some children harbor confusions about even unmarked titles, and demonstrat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Implications for the changing lexicon and for educational progra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