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由于《三国演义》,三国时代的许多人物被后人所知晓并津津乐道。然后由于《三国演义》是部文学作品而非史书,三国时代的许多历史人物被后人所误读。真实的三国人物应该是什么面貌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读者"爆料",从史实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人物。  相似文献   

2.
<正>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日时代生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存仁是中医界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普及医药卫生知识的报纸《康健报》,又主编了煌煌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整理出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士人言行的书,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独特风貌。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注重个人形体的美,注重个人的精神内涵。而魏晋动荡变化的时代决定了这样的一种"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曼斯菲尔德的许多作品人物都涉及到身份确认问题。这些人物的身份复杂又多元,并不能笼统地用"她们是谁"来给身份下定义。一些人物,比如《序曲》和《在海边》中的玻丽尔和《已故上校的女儿》中的康斯坦蒂感到自己就是在扮演这某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是自己创造出的一个"假我"。本文将通过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的这些代表人物来探寻人物身份的多层次性。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解读这些人物为了符合对她们的社会预设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另一个自我"。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史上富有典型性的人物从来是多侧面、多层次立体的形象,而不是福斯特所说的"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平人物"。《激情》中没有对英雄人物进行"假、大、空"的美化,反而对人物进行了不同层面的丰富,同时也展现了在时代更替的时候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与冲突,即20世纪中期产生的农业文明、战争文明与五四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其表现方式为工农革命者与知识分子革命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30岁时,他和索罗斯一起创立了量子基金;37岁时,他就赚到了足够享用一生的财富并选择了退休;他曾先后两次环游世界,并都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还是《时代》《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和《金融时报》等报刊的长期撰稿人……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极为热闹的历史演义小说,作者在这样一部"热闹"之极的小说中,塑造这样一批尚"虚静"、与世无争、看似与时相悖的道家人物,这些人物可不可以删掉呢?我觉得这并非闲笔,这些仙风道骨的"妙人"乃是整个三国中的统帅人物,是叙述行文的核心,是整部书的肯綮所在。  相似文献   

8.
越过"花甲",特别是过了"古稀",我似乎越来越喜欢用"一"字。几年前我写了一篇怀念《红旗》杂志总编熊复老师的文章,题目叫做《一个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之后我又写了用"一"打头的两篇序,一篇是吴宪鸿的《故园风》序:《一个崭新的创意》,一篇是程瑞嘉的《数星星的老人》序:《一部基层人物谱》。不久前我用"一"打头写了一篇纪念《歙县文艺》出刊200期的文章:《一个编辑的琐忆》,前些天我为庄一心的文集《空山竹语》写序,又用"一"打头:《一个"静"字成就一部书》。今天方鸿惟发来一部书稿《走山》,嘱我为它写序,读着读着,脑里忽然冒出一句话:"一部抗击地质灾害的歌曲。"谢天谢地!不用我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会话含义理论中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为基础,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使我们用科学的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麦克白》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的发展以及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技艺。  相似文献   

10.
王生武 《科教文汇》2007,(12X):211-211
《屈原》的创作是诗人郭沫若在特定历史时代情感燃烧的燃点。《屈原》,不仅彰显了历史人物屈原的政治情操、爱国精神,更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反映,是作者与屈原情感的共震。  相似文献   

11.
方敏 《百科知识》2021,(3):30-31
近年,主题出版在图书市场呈现一个新的增长点,各类主题出版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之《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度"中国30本好书"等,并作为独立版权输出美国、荷兰,受到国际出版商的高度评价,发行量超过50万册.还有,该社出版的《速读新时代》、"美丽中国 从家乡出发"系列分别荣获了2018年度中国好书、入选了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其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发行量达100万册.另外,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入选了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海豚出版社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荣获文津图书奖,苏州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华文原创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会话含义理论中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为基础,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使我们用科学的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麦克白》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的发展以及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技艺.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试以《窦娥冤》的主要人物为对象,分析整部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创作是诗人郭沫若在特定历史时代情感燃烧的燃点.《屈原》,不仅彰显了历史人物屈原的政治情操、爱国精神,更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反映,是作者与屈原情感的共震.  相似文献   

15.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华文学著作中的瑰宝。其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隐寓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红诗"的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翻译美学、微观语言学角度,对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咏月诗》其一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阐明在诗歌英译时要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7.
康凤珍 《百科知识》2021,(6):14-15,20
《琐事》是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格莱斯佩尔的代表作,该剧饱含女性主义色彩,是根据作家在一次谋杀审判中作为出庭记者这一经历改写而成."规训"和"惩罚"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描述"犯人",然而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家里,《琐事》中的女性人物被剥夺自由,宛如"牢中罪犯".剧中女性人物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非人的规训、隐晦的惩罚、缄默的反抗.基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分析女性困境,有利于启发因家庭琐事陷入困境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是垮掉派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是"垮掉派的一代"的宣言。《在路上》描写的是主人公迪安和萨尔的四次旅行经历,以及一大群"垮掉"的年轻人的生活。文中充满存在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思想观点对《在路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权力的游戏》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治·马丁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系列,是美国目前最火的电视剧之一。它由美国HBO电视网制作上映,于2011年4月首播,至今已到第5季。这部电视剧演绎了维斯特洛大陆上七个王国之间征伐斗争、尔虞我诈而错综复杂的故事,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个性迥异而利益纠葛的人物。《权力的游戏》宣称"凡人皆有一死"!人物角色的悲惨死亡,许多不同的死亡方法,都跃于荧  相似文献   

20.
德国学者薛凤著《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一书,采用思想史视角对宋应星及其著作展开研究。作者从宋应星的四部著作《野议》《天工开物》《论气》和《谈天》为出发,探讨宋应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思考与行动。作者对宋应星时代所包含的诸多文化嵌入性信息的解构,修正了今人对《天工开物》的曲解,并对17世纪中国知识与技术产生的时代特殊性进行了思考。该书是科技史研究中对"非结构性因素"关注并付诸实践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