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会话含义理论中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为基础,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使我们用科学的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麦克白》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的发展以及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技艺。  相似文献   

2.
林欣达 《科教文汇》2007,(11Z):182-182
本文以会话含义理论中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为基础,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使我们用科学的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麦克白》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的发展以及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技艺。  相似文献   

3.
李旭 《百科知识》2014,(1):47-48
正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在参与了谋杀之后,不断地洗手,试图洗掉自己的负罪感,甚至在洗干净手之后依旧觉得自己的手沾满鲜血,不断地擦拭。可见,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清洗不仅能洗掉污渍,也能洗掉心理上的内疚或自责等负面情绪。而这并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创作,而是莎士比亚洞察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因此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麦克白效应"。麦克白效应——洗掉内疚感  相似文献   

4.
肖丽 《科教文汇》2012,(7):74-75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通过《麦克白》,莎士比亚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并且希望能用自己心目中的人文主义来惩恶扬善,鼓励人们从善如流。但是,在这部戏剧里的"恶人"麦克白,也仅仅是丑恶社会的受害者。那么,这个"恶人"的失败能不能称之为悲剧呢?麦克白能不能被称为悲剧英雄呢?  相似文献   

5.
杜蓉  马驰 《科教文汇》2009,(26):239-239
本文试从文学评论的另一角度评析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剧目中女主人公麦克白夫人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更深层面展示了麦克白夫人的性格特征,令读者再次感受莎翁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罪恶被水洗掉了"洗掉它,这该死的污点!我说了,洗掉它!"这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台词。麦克白夫人教唆自己的丈夫杀死了国王,随后,她每晚都在"梦游"中不断搓洗双手,试图洗掉心中难以消弭的罪恶感。不要以为这一情节只有在剧本里才会出现,20世纪初,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就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有负罪感的心理患者往往会有强迫性洗手行为。最  相似文献   

7.
郝滢 《科教文汇》2012,(25):83-85
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之一的《麦克白》,其悲剧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所提出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入手,分析到底是预言决定命运,还是预言引发的人的行动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来探讨麦克白的结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莎士比亚(1564~1616)诞辰430周年。9月下旬,上海举行了盛大的“94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在此期间,由英、美、德、日、澳和我国台湾、大陆有关剧团共演出了《哈姆雷特》、《麦克白》等11台莎剧,中外莎学专家就如何进一步搞好莎学研究,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康凤珍 《百科知识》2021,(6):14-15,20
《琐事》是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格莱斯佩尔的代表作,该剧饱含女性主义色彩,是根据作家在一次谋杀审判中作为出庭记者这一经历改写而成."规训"和"惩罚"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描述"犯人",然而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家里,《琐事》中的女性人物被剥夺自由,宛如"牢中罪犯".剧中女性人物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非人的规训、隐晦的惩罚、缄默的反抗.基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分析女性困境,有利于启发因家庭琐事陷入困境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来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塑造了众多人物,其中成功的塑造了夏洛克这一艺术典型,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莎翁笔下人物都是非常鲜活的,人物都是非常有个性的,从来都不是由某一种品格、观念构成的单一体,所以普希金曾经把夏洛克和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进行对比说:"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象莫里哀的那样,是某一种热情或某一种恶行的典  相似文献   

11.
<正>莎士比亚笔下的角色麦克白夫人在做了坏事后,经常在梦游时做洗手的动作,似乎要洗清自己的罪过。现在科学家证明,这不只是文学家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人们也有这么干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莎士比亚写"劝婚诗"的背景分析诗中"劝"的手法.  相似文献   

13.
王琴芳 《科教文汇》2008,(10):177-177
对于小说的鉴赏其实是读者与作家心灵的交流。短篇小说成分一般包括人物、背景、情节、环境、矛盾冲突、高潮、人称、主题等,我们鉴赏时可以侧重某一两个方面。在此,笔者通过对《花园里的独角兽》和《敞开的窗户》中人物语言的对比浅谈了人物语言特色,从而指出人物语言特色对于小说的鉴赏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彭俊生 《科教文汇》2011,(29):70-71
本文通过对《药》与《夜》中不同层面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比较,说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认真读名著,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5.
曼斯菲尔德的许多作品人物都涉及到身份确认问题。这些人物的身份复杂又多元,并不能笼统地用"她们是谁"来给身份下定义。一些人物,比如《序曲》和《在海边》中的玻丽尔和《已故上校的女儿》中的康斯坦蒂感到自己就是在扮演这某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是自己创造出的一个"假我"。本文将通过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的这些代表人物来探寻人物身份的多层次性。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解读这些人物为了符合对她们的社会预设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另一个自我"。  相似文献   

16.
沈志珍 《知识窗》2002,(8):32-33
2002年4月21日,在莎士比亚生日同时也是祭日的这天,英国各地的"莎士比亚迷"隆重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38周年.同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登出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新闻:莎士比亚是个同性恋!起因是一位英国的古物收藏家,通过研究他家世袭的一幅藏画,发现该油画中所画的一个唇红齿白、美艳动人的女子,其实是一个英俊美男所扮.而这位男扮女装的大男人,正是莎士比亚的热心资助人、伊丽莎白时代地位显赫的南安普顿伯爵第三--亨利·赖奥斯利!  相似文献   

17.
如果莎士比亚今天还在百老汇或伦敦西区工作,他要费很多时间跟律师打交道。这位诗人将Arthur Brooke的诗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史》改编成了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诗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史》又是布鲁克根据Pierre Boaistuaur的各种意大利故事的法文译本写出的。  相似文献   

18.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长篇小说《坠落的人》于2007年出版,该书被《纽约时报》评为2007年度最佳图书,同时被《新闻周刊》等十余家美国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坠落的人》(Falling Man)被评论界评为"9.11"小说定义之作。小说《坠落的人》中,德里罗用复杂且睿智的语言将"9.11"这个宏大的历史性事件在个人的层面上形象的展示出来,精确地刻画出"9.11"事件之后的岁月中纽约人身上体现出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创伤。本文将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创伤"概念引入到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思和他的妻子丽昂等人物心理创伤的分析中来,对他们由于创伤性事件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奇怪,人的头上竟然会长出犄角来,而且古已有之!那么,人为什么会像牛羊那样,"头上长角"呢?"牛魔王"转世了?《西游记》里的牛魔王"头上长角",人们不足为怪,因为那是作家虚构的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如果人群当中出现"头上长角"的人,人们  相似文献   

20.
姚羚羚 《科教文汇》2013,(23):61-62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二者虽然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描绘了惊世骇俗的爱情,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相识相爱,最后殉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本文从人物塑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结局构建等几个方面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