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会话含义理论中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为基础,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使我们用科学的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麦克白》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的发展以及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技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会话含义理论中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为基础,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使我们用科学的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麦克白》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的发展以及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技艺。  相似文献   

3.
肖丽 《科教文汇》2012,(7):74-75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通过《麦克白》,莎士比亚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并且希望能用自己心目中的人文主义来惩恶扬善,鼓励人们从善如流。但是,在这部戏剧里的"恶人"麦克白,也仅仅是丑恶社会的受害者。那么,这个"恶人"的失败能不能称之为悲剧呢?麦克白能不能被称为悲剧英雄呢?  相似文献   

4.
杜蓉  马驰 《科教文汇》2009,(26):239-239
本文试从文学评论的另一角度评析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剧目中女主人公麦克白夫人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更深层面展示了麦克白夫人的性格特征,令读者再次感受莎翁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旭 《百科知识》2014,(1):47-48
正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在参与了谋杀之后,不断地洗手,试图洗掉自己的负罪感,甚至在洗干净手之后依旧觉得自己的手沾满鲜血,不断地擦拭。可见,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清洗不仅能洗掉污渍,也能洗掉心理上的内疚或自责等负面情绪。而这并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创作,而是莎士比亚洞察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因此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麦克白效应"。麦克白效应——洗掉内疚感  相似文献   

6.
罪恶被水洗掉了"洗掉它,这该死的污点!我说了,洗掉它!"这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台词。麦克白夫人教唆自己的丈夫杀死了国王,随后,她每晚都在"梦游"中不断搓洗双手,试图洗掉心中难以消弭的罪恶感。不要以为这一情节只有在剧本里才会出现,20世纪初,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就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有负罪感的心理患者往往会有强迫性洗手行为。最  相似文献   

7.
郝滢 《科教文汇》2012,(25):83-85
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之一的《麦克白》,其悲剧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所提出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入手,分析到底是预言决定命运,还是预言引发的人的行动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来探讨麦克白的结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莎士比亚(1564~1616)诞辰430周年。9月下旬,上海举行了盛大的“94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在此期间,由英、美、德、日、澳和我国台湾、大陆有关剧团共演出了《哈姆雷特》、《麦克白》等11台莎剧,中外莎学专家就如何进一步搞好莎学研究,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莎士比亚笔下的角色麦克白夫人在做了坏事后,经常在梦游时做洗手的动作,似乎要洗清自己的罪过。现在科学家证明,这不只是文学家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人们也有这么干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王琴芳 《科教文汇》2008,(10):177-177
对于小说的鉴赏其实是读者与作家心灵的交流。短篇小说成分一般包括人物、背景、情节、环境、矛盾冲突、高潮、人称、主题等,我们鉴赏时可以侧重某一两个方面。在此,笔者通过对《花园里的独角兽》和《敞开的窗户》中人物语言的对比浅谈了人物语言特色,从而指出人物语言特色对于小说的鉴赏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彭俊生 《科教文汇》2011,(29):70-71
本文通过对《药》与《夜》中不同层面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比较,说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认真读名著,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2.
姚羚羚 《科教文汇》2013,(23):61-62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二者虽然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描绘了惊世骇俗的爱情,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相识相爱,最后殉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本文从人物塑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结局构建等几个方面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来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塑造了众多人物,其中成功的塑造了夏洛克这一艺术典型,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莎翁笔下人物都是非常鲜活的,人物都是非常有个性的,从来都不是由某一种品格、观念构成的单一体,所以普希金曾经把夏洛克和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进行对比说:"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象莫里哀的那样,是某一种热情或某一种恶行的典  相似文献   

14.
陈梦飞 《金秋科苑》2008,(8):212-212
莎士比来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塑造了众多人物,其中成功的塑造了夏洛克这一艺术典型,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莎翁笔下人物都是非常鲜活的,人物都是非常有个性的,从来都不是由某一种品格、观念构成的单一体,所以普希金曾经把夏洛克和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进行对比说:“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象莫里哀的那样,是某一种热情或某一种恶行的典型,而是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15.
《受戒》这篇小说从语言、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诠释了佛教中的关于“受”与“戒”的真义,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16.
盛琳 《科教文汇》2009,(36):247-248,271
宦海沉浮、人生起落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不时透露出来的一种无奈、苍凉但又无法避免的必然规律。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始终无法超越自身的弱点并最终作茧自缚、自食其果。解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他除了记述历史,更是解构人性,警示人们更为中庸地看待功名利禄、成败得失。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亨利八世》中的情节,阐释莎士比亚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用典在汉语修辞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本文针对《红楼梦》中的用典现象进行研究,是因为曹雪芹是语言艺术大师,而《红楼梦》中的语言素有“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点缀其间的典故犹如文学海洋中的贝壳,光彩闪闪,并且深刻精辟、耐人深思,在小说中具有其他修辞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成为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在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传达思想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典在汉语修辞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本文针对《红楼梦》中的用典现象进行研究,是因为曹雪芹是语言艺术大师,而《红楼梦》中的语言素有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点缀其间的典故犹如文学海洋中的贝壳,光彩闪闪,并且深刻精辟、耐人深思,在小说中具有其他修辞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成为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在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传达思想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蒋慧成 《科教文汇》2011,(20):65-66
《一报还一报》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之一。尽管是一部皆大欢喜的喜剧.但它属于莎士比亚创作中期的作品。它抛却了前期作品中那种肤浅的乐观精神,包含了隐藏的悲剧因素,尽管这种因素被喜剧的结局所掩盖.然而正是这些因素蕴含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