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思涵 《东南传播》2022,(3):104-108
“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婚恋嫁娶的遵照之一,传播广泛,构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该词由建筑构件向婚姻标准演进的过程体现了本文符号化的三个阶段:实体符号阶段、混合符号阶段、语言符号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又充当着自然、精神、关系、流动、代际等多种特质的复合媒介,发挥了传播媒介的功能,体现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特质。在华夏一元传播体制中,“门当户对”观念的传播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根本指导下,受到宗法与封建制度的强力控制、礼制思想与贵和观念的巨大约束,体现了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传播模式。而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习惯与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仍被遵循使用,其中所内蕴的独特民族精神对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丰富华夏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翔 《新闻世界》2009,(11):131-132
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环境的变化,广告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告逐渐从借助产品进行传播变为借助符号进行传播。本文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理论,浅析广告的符号化传播。  相似文献   

3.
标签新闻作为传播领域中一种日益普遍的典型符号建构现象,存在隐蔽的真实变形问题。传播学研究急需借助符号学理论厘清标签新闻在对特定的社会群体进行报道时,如何生成传播效果,并实现对报道对象强加相对固定的看法。符号学研究借助符号的建构过程、神话言说等理论,以透视其貌似客观的传播流程的实质。标签新闻将主题先行的素材选择和叙述过程隐藏在新闻背后,经过神话言说方式的传播,事实被符号化,真实早已破溃。这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遮蔽真实的新闻报道,需要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警惕。  相似文献   

4.
广告是一种符号化传播方式,通过借用旧符号进行相似性处理,或者添加特征标记、进行重新组合等手段产生某种象征意义,以达到广告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在重视自我形象传播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他人如何看待中国形象。因此,当中国元素一再被当作反面符号运用在跨国公司的广告中时,激起国人强烈的公愤。而国内的一些广告符号,也出现了不恰当象征意义的表现。本文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广告文本中文化符号的解读,探讨广告符号中的“他者认知”与“自我认知”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谭强  杨帆 《新闻前哨》2024,(5):35-3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之根,在现代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浸润下,它已演变为内涵深化与外化的多元符号。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场视听盛宴,更在于守正创新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出发,探讨非遗在春晚仪式化传播下文化符号的生成与意义建构,以期探究非遗文化符号在“编码”和“译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文化符号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播魅力是传播效果的真实凸显.在传播意象中,人类一直不懈地追求着传播魅力.广告是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的组合,通过符号的传播来实现其持殊魅力.1926年,著名史学专家戈公振在研究中国报学史的过程中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此话深刻揭示了广告的商品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作为商品和文化的统一构成体,广告在强调商品性即营销功能的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机部分.广告自身负载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展现了自身特有的传播魅力.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大众消费呈现多种消费模式,符号消费作为核心概念,越发对更多领域产生更广泛影响力。涉及信息符号传播领域的新闻生产受到的影响日益凸显——符号消费作用下的自媒体新闻生产呈现符号化传播趋势。文章试从符号消费视角管窥自媒体新闻生产的符号化肌理,探析符号消费对自媒体新闻生产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媒介景观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媒介对社会符号化构建功能的直接体现。本文通过对媒介景观理论概念内涵的剖析,揭示了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三种符号共同构建的结果,并对央视春晚电视媒介景观中的媒介化文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是一种极具多媒介特色的视听产品,为少数民族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提供交流空间。“苗家阿美”账号具有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特点,将其作为个案,从建构符号化场景、文化交融、情感展演等方面研究苗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路径。根据其传播内容特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视频内容呈现的不足,以此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传播的创新路径,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提出建议,如加深场景的符号化、增强内容的文化传播价值以及推动文化融合增强认同感等。  相似文献   

10.
符号化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符号化建构文化认知.符号化认知活动中,态度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937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析在华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中国文化态度、人口统计变量与中国文化符号态度评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国际研究视野为参照,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理论演进进行了梳理回顾,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在经历了展示国家实力、争取传播话语权之后,未来发展的愿景是“国家形象”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2.
徐艳 《新闻界》2008,(2):119-121
本文试图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奢侈品牌广告的视觉元素,解构奢侈品牌传播的符号化过程,研究奢侈品牌的符号价值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钟育平 《新闻世界》2013,(9):251-252
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文化成为了大国形象最直观的体现。目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成都成为了为数不多在国际上被广泛认知的“文化符号”城市,成为了中国城市对外传播中的翘楚。本文以成都为例,分析了成都的对外传播符号与传播技巧,并结合目前的传播现状与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健康传播研究的不断发展,“健康传播中的争议性话题”因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社交媒体中的争议性话题的传播现象发现,健康传播中的争议性话题善用具有高情绪特征的语言符号,并聚合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交互式传播;争议性话题由科学尚未辨明之处衍生而来,而媒介技术依托广阔的平台和渠道将争议进一步扩大化,使其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因此,健康传播中的争议性话题的扩散非但不能发挥其科普作用,反而将引发个人认知不协调、危害个体生命健康、加剧网络中流言和谣言的传播、刺激网民群起效仿进行商业炒作等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管理科学传播健康传播中争议性话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隋岩 《当代传播》2012,(5):13-14,23
强符号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强烈表现当代主流、有着持久的传播力、能指形式独特、社会利用率高、所指意义具有唯一性、不变性,是强符号的基本特征.在符号化的国际传播中,要善于从重大、热点事件中提炼有说服力的强符号;从典型人物中提炼代表中国人文明向上精神的强符号;从商品符号、企业符号中提炼象征中国社会诚信可靠的强符号;善于...  相似文献   

16.
黄艳秀 《新闻世界》2012,(6):257-258
奢侈品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品牌消费行为,其符号价值备受大众关注。本文着眼于中国奢侈品消费这种典型的品牌消费行为,剖析其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及其在消费符号化语境下的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莉 《今传媒》2012,(9):76-77
星巴克作为世界性成功咖啡品牌已在中国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品牌效益,并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其视为"小资"、"优雅生活"的标志之一。究其根本是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的消费符号作用的显现,本文从星巴克的诞生发展及其在美国本土的运作出发,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进入消费社会,商业产品也携带外来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象征意义,从波德里亚的消费符号理论及罗兰.巴特的大众神话理论解读星巴克的消费符号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卢漪 《新闻世界》2012,(7):221-223
"广告符号化传播"是近些年随着数字互动营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成为被国内符号学研究学者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依托,对近年来"广告符号化传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欧美和日本传播学界,“黑色宣传”(Black Propagan原da)是一个常见的研究对象。在战争时期,“黑色宣传”是心理战、舆论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平时期,外交活动、商业谈判、国际谈判和谍报中都有“黑色宣传”的影子。然而,在中国大陆暂时还未见对“黑色宣传”的任何研究,本文旨在对“黑色宣传”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20.
李佳蔚 《现代传播》2023,(2):144-150
短视频的媒介特质使人的媒介化生存呈现出愈加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巨量的用户正以符号化生产、符号化消费的方式融入并构成符号化生存的景观。短视频传播过程的实质是视觉说服过程,同时也是视觉符号的策略化呈现过程,即在表层形成视觉识别,在深层形成概念识别,并通过符号的译解过程,形成符号叙事机制、符号代言机制、符号衍生机制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把握表现力、叙事性、风格化、代入感、话语权等符号化路径,有助于增强短视频视觉说服的符号辨识度、提升感染力可读性、塑造独特的符号质感、优化受众的审美体验、强化对符号的解释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