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利益的诱惑,加之新闻编采队伍的飞速庞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虚假失实新闻层出不穷,如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金庸去世、陈永洲事件等等,这些虚假失实报道不仅对媒体自身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闻报道失实的后果一、新闻报道失实,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  相似文献   

2.
李明 《新闻界》2008,(1):49-51
本文在回顾新闻报料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从主动失实和被动失实两方面分析了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并提出通过过滤、核实和制度保障三方面对新闻报料的真实性进行检定。  相似文献   

3.
虚实谈     
有一种新闻失实,不易被人们觉定:采访来的材料是事实,可是写出来的稿件却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没有从本质上来反映客观事物,以致产生不良后果。这从根本上来讲,却是一种比细节失实更为重要的新闻失实。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片面性的失实呢?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失实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伤害。对新闻失实的分类见仁见智,就笔者理解,新闻失实包含要素部分失实、稿件整体失实和报道群体失实三个层面。要素部分失实新闻真实性的最基本要求是要素真实。新闻稿件中,五个W、一个H等新闻基本要素要准确;人物思想、观点和言语要正确;事件起因、经过和细节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5.
新闻失去了真实,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新闻的失实问题,除了端正社会风气之外,从新闻单位讲,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编辑部本身一定要把好这一关。尽管新闻失实的原因,多数在外部,但关键还是在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编辑部掌握着来稿的“生杀大权”。来稿经过编、审这两关,作者的东西就成为社会的产品。编、审岗位的重要,决定了对失实报道所负责任的重大。失实报道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原因,编辑部都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责任。编辑部是关键这个观点,能不能在编辑部牢固地树立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编采人员能不能增强高度责任感的大问题。有些同志对失实报道的出现,往  相似文献   

6.
一"三贴近"是求真求实提高新闻媒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新闻事实的失实问题,从新闻业正式产生的那天就一直困扰着新闻界,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失实原因复杂,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分析新闻失实的构成,除了蓄意为之外,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没有牢牢树立起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意识,没有紧绷防止新闻失实这根弦,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严谨.  相似文献   

7.
新闻失实与新闻传播要素 新闻失实可能发生在新闻传播要素的各个方面: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就无法取信于民,也就失去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新闻写作在过程、语言、细节、心理活动、背景材料等要求必须准确无误。但新闻有些失实是明显的,读者一看就能轻易地辨别出来。像名称(地名和人名)、法规、常识性知识等等。而有些失实则是读者不易发觉或根本看不出来的,这种失实,往往更具有破坏性和消极性。我们则称之为新闻隐性失实。  相似文献   

9.
正对一名长期在党报从事新闻采编的媒体人来说,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出版流程虽早已烂熟于心,但可能没有一位媒体记者、编辑敢保证从不出现新闻失实报道。新闻报道无小事,采编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极有可能产生新闻失实;如果产生较大的新闻失实,则完全有可能将我们通过漫长时间建构的传媒公信力一下子给摧毁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工作中,特别是各级地方新闻单位,历来重视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编采人员强化新闻真实性意识,坚守新闻真实原则,还通过"三贴近"等多种形式,不断要求编采人员到基层,上一线,实事求是做好新闻编采工作,努力杜绝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是甘肃省新闻研究所编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的论文专集。该书共收入我国新闻界专业论文近30篇。内容涵盖报纸、广播、电视三方面,选题涉及记者心理、编辑心理、被采访对象心理以及受众心理等范畴,汇集了目前我国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包括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新闻院系教师、研究生、从事新闻编采业务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沈阳日报上,引起读者注目的是一组有关失实报道的公布材料,它具体地列举了本报在去年发生的7条失实报道的题目、时间、失实内容和失实原因。这是我们编委会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而采取的措施。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从1983年起,每年4月15日,在报纸上把前一年度比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求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平时,每当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我们及时地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中的失实有显隐之分。隐性失实有一定的隐蔽性,较之显性失实更具危害性。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较为警惕,而对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不可掉以轻心。形成新闻传播中隐性失实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在报道中由于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二,在报道中由于由果溯因的不恰当造成隐性失实;第三,在根据事实加以判断时因思想方法不当造成隐性失实;第四,报道者由于对内容进行了不恰当的舍却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五,对事实的报道由于违背客观规律、法律法规而形成隐性失实。规避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有防止隐性失实的自觉意识;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有关新闻事实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再次,报道者必须扩大知识面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复次,要增强分析和辨别能力;最后,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4.
自贡日报十分重视在编采人员中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工作。一是报社总编辑带头撰写论文;二是办好内部新闻、理论刊物;三是制定了一系列新闻理论文章奖励办法。仅在过去的两年中,共撰写了50多篇文章,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刊登了13篇,增强了编采人员研究新闻理论的积极性。自?..  相似文献   

15.
菏泽市报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给编采人员订一份《新闻与写作》,并把它作为业务学习的必备材料。1990年11月14日,编辑部就如何学习运用好《新闻与写作》,召开了一次由部分编采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下面是与会者的发言摘要。一、《新闻与写作》是编采人员的必读之物要闻部主任程凤斌: 市报自1980年创刊以来,相继为编采人员订阅了《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等新闻业务刊物。我一直比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达仓 《新闻窗》2013,(6):30-31
一、新闻失实的定义及特点(一)新闻失实的定义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所阐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目前,新闻失实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牵强附会,因果不符;要件残缺,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凭空捏造;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我国专家学者们认为新闻失实的原因按照其性质分非故意性失实和故意性失实。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沈阳日报上,引起读者注目的是一组有关失实报道的公布材料,它具体地列举了本报在去年发生的7条失实报道的题目、时间、失实内容和失实原因。这是我们编委会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而采取的措施。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从1983年起,每年4月15日,在报纸上把前一年度比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求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平时,每当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我们及时地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读者对个别情节、  相似文献   

19.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7,3(1):22-24
学术界在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时,常常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新闻失实进行分类,因为这样做有助于一目了然地认识新闻失实现象,找出治理新闻失实的办法。在现有的理论成果中,人们对传播者、传播环境、传播方法、传播机制、传播政策、传播内容等因素导致的新闻失实分析已经比较充分,而相对忽略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在当前的新闻作品中,时有失实现象发生。这恐怕是读者对报纸最不满意的地方,就好像顾客买了假冒商品一样,令人痛恨不已。客观地说,很少有哪一位新闻工作者有意识地伪造事实,混淆视听,或肆意渲染夸张,视真假为儿戏的。不可否认,造成上述失实报道的也有,但毕竟是新闻工作者中的极少数,其原因也很多。情面因素有之,唯利是图者有之,浮夸遗风亦有之。但因工作态度的不认真,无意识地造成失实新闻者却不乏其例。比如,一次某市不少新闻单位派员参加某烟厂的评吸会,组织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