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南安话中有动态助词“着”[tio?0]/[tio?24]、“了”[liau55]、“去”[k‘щ?5]/[k‘щ?0]等。这三个动态助词都已经派生出了结构助词的用法。文章根据当代南安方言口语,描写了这三个兼类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2.
南安话中有动态助词“着”[tio?0]/[tio?24]、“了”[liau55]、“去”[k‘щ?5]/[k‘щ?0]等。这三个动态助词都已经派生出了结构助词的用法。文章根据当代南安方言口语,描写了这三个兼类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3.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4.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5.
“着、了、过”是普通话中的三个主要动态助词,也是青州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助词。本文主要讨论了他们在青州话方言中有别于普通话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与普通话结构助词"的、地"相对应的闽南南安方言的结构助词"其",着重描写"其"的连用格式。采用的例句和标音以泉州南安水头话为根据。与普通话结构助词"得"对  相似文献   

8.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仫佬语体范畴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体范畴可分为五种类型:进行体、完成体、结果体、起动体和叠动体。在句子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由动词加上一定的体助词、由句中的一些相关副词或动词重叠体现出来。仫佬语中存在进行体体助词t□11(着),完成体体助词有p jeu11(了)和虚化的动词ta11(过)和pa:i42(去)。  相似文献   

10.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话里,可能补语的肯定式用[V得C]的形式来表现,可能补语的标志“得”放在[VC]之间。而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肯定式大部分用{VC了}的形式,可能补语的标志是“了”,放在[VC]之后。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的标记“了”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VC了}的歧义问题,能够对北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分词不一致问题一直严重影响带标注语料库的标注质量,利用词库与词法知识,可以合理地阐释分词不一致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建立的规则库、组合型歧义库、固定词表和特殊单字词表,可以解决汉语分词语料库中相同结构类型的分词不一致问题。计算机利用这些知识较好地识别出了“大+动词(单字)”“动补结构”和“颜色词+物体名”,召回率在96%以上,精确率在95%以上,并能根据用户的要求统一处理成“分”或“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钦州正是广西钦州的一种汉语方言,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它与普通话比较的主要语音特点是:有[n,l]两个声母,有舌叶音[t∫ t∫h ∫],没有舌尖前音[ ts tsh s ]、舌面音[tc tch c]和翘舌音[h];韵母44个,有[y]韵母,但跟普通话[y]韵母管字不同,阴声韵母像普通话;有入声,平入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舒声的调类像普通话。  相似文献   

14.
云浮白话属于粤方言的粤海片,其疑问语气助词包括表示中性问的“嘛”[ma^35],表示诧异或疑惑的“吗”[ma^55],表示反诘的“咋1”[tsa^35],表示征询的“咋2”[tsa^35]和“哦”[ ^21],表示求证的“咧”[1ε^35]、“□”[hε^35]和“哦”[ ^35],以及表示揣测的“啩”[kwa^33]。表示征询的“咋2”和“哦”[ ^21]在对听话人的回应是否带有倾向性期待方面形成对立;在表示求证的疑问语气助词中,“咧”[1ε^13]表示不出所料的求证,而“□”[hε^35]和“哦”[ ^35]则在求证对象上相互区别,前者以对话中的听话人为求证对象,而后者则以在场的听说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为求证对象。  相似文献   

15.
浙江台州府城(临海城)周边方言,东南片杜桥的字音与府城区别较大:府城的阳平和阴上单字调分别是22和42,对应到杜桥单字调中,多念213;府城[c][c‘][ ][ ]声母字,杜桥大都念[t ][t ^4][dz[ ]声母;府城[t ][t ][d ]声母字,杜桥部分念[ts][ts][dz]声母;府城部分[o]韵字,杜桥念[u]韵;府城部分[e][Ф]韵字,杜桥念[e]韵;府城部分[Ф][ε]韵字,杜桥念[e]韵;府城部分[ ]韵字,杜桥念[u ]韵;府城[y ]韵字,杜桥读[i ]韵。  相似文献   

16.
中古的山摄韵包含了普通话的[an],[ian],[uan]和[yan]四个韵母,山摄在浙北吴语太湖片十市县的音变很有规律。它们的分化有四个类型。甲型:桐乡,海宁读为[ae]的,其它各县读为[ε];乙型,海宁读为[ε]的,其它各县读为[φ],[e],[γ],[ε];丙型;桐乡,海宁读为[iε]的,其它各县读为[iI],[ie],i],[yγ],[ye];丁型;普通话中的撮口呼韵母,桐乡,海宁读为[iε],其它各县读为[iφ],[yδ],[yγ],[iI],[i],[ie]。  相似文献   

17.
在对英语的形容词性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的类型、结构、语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较为详细的论述的基础上,就其理解和如何进行忠实、通顺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我们的翻译理论、翻译能力、教学质量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用法非常复杂,承担了诸多语法功能,与普通话的"呢""的""地""得""了""在""到"等词有对应关系。从事物的发展以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哩"和普通话的"了1"都可以同时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进行态是由无数个小的完成态累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安陆方言的双宾句与普通话相比有各种不同的句法格式。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来看,有"给予"双宾句、"获取"双宾句、"称说"双宾句、"告知"双宾句、兼语双宾句。从句法格式来看,有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后的双宾句,也有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的双宾句,还有在双宾语之间用虚词"得"的双宾句。  相似文献   

20.
开封话隶属中原官话,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但毕竟是地域方言,所以有些方言词语在语音、语义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相比还是存在着区别。如开封话中的"得"字就很有特色,不仅表现在语音上,在语义、语法方面也有生动的体现。本文试图探索"得"在单独成词与组合成词后的方言特色,揭示在推及普通话过程中,标准语与方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