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写消息1.参加班上或学校最近开展的某项活动,写一则消息。2.采访附近社区、厂矿或乡村组织的一次活动,写一则消息。(原人教版)提示:消息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消息的标题有单行标题(正题)、双行标题(正题+副题,引题+正题)、多行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引题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正题的作用是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副题的作用则是点明意义、扩大影响。消息标题的要求是:准确、生动、新颖。导语是正文的开头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明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出主题思…  相似文献   

2.
在高考复习中,诗歌鉴赏题历来是学生颇感头痛的内容。我在多年指导高三复习中发现,学生在解题时,一般直奔诗句,而对诗歌标题、作者和附注往往视而不见或视而不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解读方法大大影响了解题的正答率。据此,笔者提出了解诗歌题的“三个不可忽视”,在复习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标题不可忽视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常起到点明话题、交待环境、揭示中心的作用。因此,解读标题是对诗歌整体把握的关键环节,抓住标题就抓住了诗歌的关键内容。如1998年高考第14题,要求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考生只需从题目入…  相似文献   

3.
高中六册语文课本的近四十篇自读课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认真研究这些特点。结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无疑会增强阅读效果。 这里对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权作如下归纳: 丈题切入法。议论文标题是论点的,就从文题分析入手设计指导提纲,例如《当说必说》,哪些话当说?为什么当说则必说?如果与“当说则说”比较,虽仅一字之差,意义却有什么不同?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当说不说”有哪些表现与危害?有些自读课文标题有文体标志,如《柳敬亭传》、《雄关赋》(与古代文体“赋”的区别)、《伶官传序》、《问说》等,可以从“传”、“序”、“说”等文体特点与写作要求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演绎阅读,逐步理解与掌握该文内容和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案例: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道题:“A B两地相距54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让做错的同学反思。师:许多同学向我反映解这道题时不知从哪里入手。题中给了三个条件,我们不妨从中任选两个,判断它们能否进行有意义运算。若能,请说出所求结果表示什么。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师有意叫考试出错的学生代表小组回答)第1组:我们选择的是总路程540千米和相遇时间6小时这两个条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个关系式,可以求出速度…  相似文献   

5.
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能力的四大基本元素。其中,“阅读”是了解并获取文字传达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手段,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语文测试中的阅读试题便是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怎样提高考生考场阅读理解现代文的实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看”“三问”。第一,“三看”是抓住文章结构的重点部件快速审视推测文意的一种阅读技法,即看题目(标题)、看文章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1.看题目(标题)。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可见,文章的标题是文章内容最集…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给学生“弃三”和“加三”两种判断方法。所谓“弃三”,就是抛弃“3”(包括3的倍数的数字。)利用这种方法判断准确、速度快。如:“3169825340”这个十位数,要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如果根据“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而把这个数十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来判断,那就比较烦。如用“弃三法”,即316925340,剩下几个数字的和是12,因为12能被3整除,所以“316925340”就能被3整除。这样判断既准确又快。何谓“加三法”呢?举例说,如在下面数中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这个数能被3整除,有哪几种填法?35□6。这类题思考过  相似文献   

7.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环节.应用题的情节、内容及数量关系审清了,思路才能清晰,解法才能正确、合理.教学时,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重点.下面结合“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读.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自学能力,读题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我要求学生解答“相差关系”应用题时,必须读三遍题.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要求是扫除文字障碍,读完后知道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按要求默读.读题时抓住下面三句话来判断分析:①谁和谁比?②谁大谁小?③知谁求谁?第三遍,联系运算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广播电视合唱团来广州举行“雕花的马鞍”演唱会,广州的一家报纸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用了个标题:《内蒙古草原传来了天籁之音》。这里的“天籁之音”,不能不叫人挠头又加摇头。  相似文献   

9.
人们习惯上把文章标题中的关键性字或词称之为“题眼”。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之核心。在小语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种从题眼入手向全篇辐射的提挈型“扣题眼”教学法。(一)平推式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的题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眼平推着一段一段地理解,逐步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就可以采用上述平推式,以题眼“珍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个生造词“三步曲”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下面是随手捡来的几个例子:(1)《公文写作》课教学法三步曲(《华南师大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标题),(2)西部开发三步曲(《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26日标题),(3)重提“安乐死”这个话题,我国首例涉案医生提出“人生三步曲”(《羊城晚报》2001年4月13日A8版一引题,主标题是:优生→优育→优死),(4)新诗教学三步曲——我教《致橡树》(《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标题),(5)语段压缩三步曲(《中学语文》2000年第12期标题),(6)偷埋偷葬“三步曲”(《南方日报》2002年3月3日A4版小标题),(7)老记背运三…  相似文献   

11.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必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时,我首先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举出例题:判断具备下列条件的RtΔABC和RtΔA′B′C′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其中∠C=∠C′=Rt∠): 学生对1~4小题,一般都能迅速正确地解答,而对第5题却判断为“不一定全等”,他们的根据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当我指出这题应判断为“能全等”时,学生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19~20页是有关“平年和闰年”知识的教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1997~2008年2月的天数,来发现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在教学中,当讨论到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时,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着大致相同的见解:“平年和闰年是按照平年、平年、平年、闰年的规律排列的。”“我发现四年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正当我想小结时,一双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还大声说:“我还有不同的发现。”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有点纳闷:还能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呢?于是,我叫了他的名字。“我还发…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基础训练5》第三题是修改病句练习,其中第三个句子是:“姑妈给我带来水果、桃、苹果,还有巧克力。”通过读,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可删去“水果”或删去“桃、苹果”。 有一个学生突然说:“删去‘水果’不行,  相似文献   

14.
在日语中,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或者“”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一个句子里同时有两个“”时,只能有一个提示主题(大主语),另一个只能表示对比,起强调作用。当强调的内容是状态、存在、动作等的主体(小主语)时,小主语用“”,强调的内容是谓语部分时,小主语用“”。当一个句子中同时有两个“”时,大主语的“”表示排他,是句子叙述的重点,强调在一定范围中,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只有“”或者在一定范围中的最甚者;小主语的“”只单纯表示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在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 :新课引入要做到“三要”与“三忌”。  一要以“疑”入境 ,创设悬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疑 ,揭示矛盾 ,引发学生深思 ,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创设使学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环境。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首先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在上小学时 ,有一天 ,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1+ 2 + 3…… +N (N为自然数 )的结果 ?”如学习排列组合时 ,先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用 0 ,1,2 ,…… ,9这 10个数字组成 7位数字的电话号码 ,一共可装多少部电话 …  相似文献   

16.
在听课时,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误解”一类数学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教学时,老师不仅要学生说“对不对”,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1)(4)两图学生的判断、说理都非常正确。当老师问学生为什么(2)(3)两题中阴影部分不能用25和13表示时,学生异口同声答到:“因为没有平均分。”老师给予了肯定,而且讲这个内容的几位老师都是这样处理这组题的。当时我总感觉这里面好像还存在着点…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构建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及创造性思维教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及方法的学习与感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师范音乐“STC”教学模式。其中“STC”分别代表了设题(S)、拓展(T)、创编(C)三个要素。■一、设题激趣,挈领全局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手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遗憾的是,一个通过突出特定意境便可以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的教学环节,却容易被音乐教师忽略,那就是“设题”。把“唱歌课《小草》”或“欣赏课《赛马》”等教学内容直接作为全课的标题显得呆板直白,使人产生索然无味之感。为此,笔者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完形填空”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型。要做好此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完形填空”题的特点:“完形填空”题命题时,往往是将短文中的若干词语抽去,留作空白,再为每空备四个选项让考生选择。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也用来考查学生能否掌握文章的整体含义,能否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解题的过程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谈“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方法——“四遍通读法”。第一遍:先将短文通读一遍。在此过程中,尽力将全文的大意弄清楚。如果弄不清大意,至少要弄清它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叙事文,弄清作者对所述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下水”似乎是语文老师的事,其实,数学教师下水也很有必要。通过“下水”,我们可以把握住课本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小数除法”例3“117÷36”教后,有位教师以书本练习六第6题中的“4÷320”作为巩固练习,结果学生出现了如下三种算法: 教师看后,觉得比较突然,因而草率应付了一下:这三种方法都正确,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任选一种方法。由于教师指导不当,因而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算式,有的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不难设想,如果那位老师在备课时或上课前已计算过此题的话,那么在遇到这类题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时,就会胸有成竹,指出  相似文献   

20.
1.一组用题初中《代数》课本第二册11.3二次根式的除法之后,在“想一想”(第184页)中有如下一组题: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判断完成之后,你有什么体会于2.冲出“牢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