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俊伶  王克  邹骥 《资源科学》2014,36(5):979-987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新的GTAP8数据库,分析了2004年和2007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流向、结构及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均为隐含碳净出口国。基于LMDI法对隐含碳净出口进一步分解发现,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因素不同,贸易顺差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导致中国对发达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关键因素,行业结构差异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关键原因。这与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密切相关。2004-2007年,中国出口结构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生产技术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随着中国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出口结构优化,隐含碳净出口将会下降,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不属于"污染天堂";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不仅没有沦为"污染天堂",相反,正不断从对外贸易中获益。金砖四国隐含碳行业结构分解结果基本趋同,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规模效应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技术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洪 《资源科学》2016,38(12):2326-2337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不属于“污染天堂”;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不仅没有沦为“污染天堂”,相反,正不断从对外贸易中获益。金砖四国隐含碳行业结构分解结果基本趋同,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规模效应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技术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丽丽  王媛  毛国柱  赵鹏 《资源科学》2012,34(12):2382-2389
本文基于简化的非竞争型可比性价值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年-2007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和净出口隐含碳呈上升状态。其中,2007年净出口隐含碳(1928.93Mt)是2002年(615.12Mt)的3倍多。出口隐含碳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原因,本文应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将我国的出口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中间投入结构、出口结构、出口总量四个方面。结果显示:2002年-2007年除了CO2碳排放强度效应为负值外(-20.00%),其余三种因素的效应均为正值,出口总量是导致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106.58%),其次是中间投入结构(10.80%),出口结构的影响很小(2.62%)。对第二产业的SD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出口隐含碳大部分来自于重工业,其次是高科技工业、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对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而言,出口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对高科技工业而言,中间产品的投入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珊珊  罗良文 《资源科学》2012,34(5):855-863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碳减排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通过FDI产业关联渠道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实现产业链的清洁生产,以减轻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钱志权  杨来科 《资源科学》2016,38(9):1801-1809
随着中国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中角色日渐凸显,其产业及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可比价格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日、韩、印尼、马、菲、新、泰、中国台湾、越等东亚国家(地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运用MRIO-SDA技术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进行了跨期比较。研究表明:①东亚垂直分工导致了中国隐含碳排放增长,而且虽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隐含碳的增加有缩减效应,但减幅明显收窄。贸易结构恶化与贸易规模扩张是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增长的重要因素;②由于隐含碳排放区域溢出,中国碳排放受到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影响最大,与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同步性越来越强;③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东亚垂直分工体系有低碳化的趋势;④中国要加强对于高能耗贸易品出口的监管,同时要充分利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区域溢出对减排的正面作用,避免成为国际碳排放倾销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中角色日渐凸显,其产业及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可比价格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日、韩、印尼、马、菲、新、泰、中国台湾、越等东亚国家(地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运用MRIO-SDA技术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进行了跨期比较。研究表明:1东亚垂直分工导致了中国隐含碳排放增长,而且虽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隐含碳的增加有缩减效应,但减幅明显收窄。贸易结构恶化与贸易规模扩张是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增长的重要因素;2由于隐含碳排放区域溢出,中国碳排放受到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影响最大,与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同步性越来越强;3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东亚垂直分工体系有低碳化的趋势;4中国要加强对于高能耗贸易品出口的监管,同时要充分利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区域溢出对减排的正面作用,避免成为国际碳排放倾销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1997—2011年投入产出的数据,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广东省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1年,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增长的贡献高达4.27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增加了3.23亿吨。技术效应对出口隐含碳的贡献值为-3.42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减少了2.87亿吨。结构效应对进出口隐含碳的作用较弱,总体来说都是有利于其碳排放量的减少。②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增加最多的部门,纺织服装业是出口隐含碳减少最多的部门,进口碳减排量增长最多的部门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进口碳减排量减少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  相似文献   

9.
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构建及社团发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姜文磊  唐志鹏 《资源科学》2020,42(6):1027-1039
采用Eora数据库和MRIO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年与2015年189个国家(地区)的国(区)内需求隐含碳排放量、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基于网络视角对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及社团划分问题进行全局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地区)在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及关系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贸易隐含碳净流出是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隐含碳净进口则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下降贡献了重要力量;②虽然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隐含碳净进口总量趋于下降,但是从中国、印度等主要隐含碳净进口地流入的隐含碳排放量却一直在增长,净进口来源地呈现集中趋势;③2000年与2015年全球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均包含4个主要社团,社团核心由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转变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社团核心地位加强,主导的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社团辐射能力则有所减弱。由于处于同一社团的各贸易国(地区)的隐含碳流动更为密切,因此,社团内部成员国可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支持对象。  相似文献   

10.
张兵兵  李祎雯 《资源科学》2018,40(2):250-261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跨境分离变得日益普遍。原来以跨境和最终产品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已无法对一国贸易利益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基于传统贸易统计视角,运用竞争性投入产出法所测算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则会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本文运用新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在考虑技术异质性情形下,对2000—2014年中日两国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再测算,结果显示:① 中国对日本是贸易逆差国,但却是隐含碳排放的顺差国;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高估了中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② 就行业整体来看,在样本期内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被高估了约9.82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则被高估了约3.92亿t;③ 从细分行业类别来看,在样本期内中国的采掘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属制品业是被高估最为严重的行业部门,平均被高估率高达68.2%。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贸易隐含碳失衡导致的"碳泄漏"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构建贸易隐含碳失衡模型,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行测算.结果显示:①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均高于日本,并且绝大多数行业差距巨大;②总体上,虽然中国处于对日贸易的逆差方,但是在贸易隐含碳方面却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即中国同时处于对日贸易及贸易隐含碳的"双失衡"局面;③从行业来看,中国各行业对日贸易隐含碳均处于失衡状态.其中,纺织业,电气机械/光学设备制造业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推动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碳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则主要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应加大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力度,降低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同时优化生产以及贸易结构,以缓解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促进对外贸易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晖  刘卫东  唐志鹏 《资源科学》2021,43(4):682-692
贸易隐含碳问题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视角下探讨全球贸易隐含碳转移的空间关联,对于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立足全球视角,构建了2000年与2015年包含185个国家/地区在内的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空间关联网络,选取多维度网络测度...  相似文献   

13.
吴先华  郭际  郭雯倩 《科学学研究》2011,29(9):1323-1330
 采用投入产出法的思想,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在中美两国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测算了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量。研究发现,由于中对美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部门为主、美对华商品出口以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部门为主。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贡献。认为应该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角度来重新界定碳排放责任,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更客观、可靠的数据;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共同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琰  由黎  赵淳  胡荣华 《资源科学》2010,32(7):1289-1295
本文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运用于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了我国1994年-2007年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分析该时段中国对外贸易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结构的合理性,从而说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1994年-2007年期间,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渐优化。出口的商品中初级资源类商品逐渐减少,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等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而进口的商品中能源类产品和林木的增长迅速。我国已经从自然资源的净输出国转化为净输入国,且输入的生态足迹逐年增长。可以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状况是有利于改善本国生态的。对Stefan Gossling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发现,2002年全球七大贸易区中北美和其他欧洲地区存在贸易盈余,其余五大贸易区均为贸易赤字。其中西欧的赤字最大(-0.49亿hm2),亚太地区最小(-0.02亿hm2),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可持续性还需加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国,更应关注贸易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1993-2033年中国林业碳库水平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自1990年来全球的环境难题,增加森林碳汇和木质林产品碳储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林业碳库总系统包含森林碳库和木质林产品碳库两个子系统。本研究结合蓄积量法、单指数衰减模型、生物量消耗法及储量变化法,对1993-2013年的中国林业碳库各子系统进行核算分析,并运用灰色动态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4-2033年中国林业碳库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1993-2013年中国森林碳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13年中国森林碳汇为175亿t,比1993年森林碳汇提高了约50%,采伐剩余物累计碳排放和森林火灾碳排放分别为1082万t和8 866万t,抵消了森林碳库水平的0.56%;②中国过去20年木质林产品碳库增长迅速,2013年木质林产品总碳储量和新增碳储量分别为9.0亿t和0.5亿t,比1993年分别增加了1.21倍和3.22倍;③2013年中国林业碳库碳储量为184.8亿t,未来中国林业碳库的发展态势预测结果显示,2014-2033年中国林业碳库碳储量将呈稳定上升趋势,2033年中国林业碳库碳储量将达到278.43亿t,是1993年林业碳库水平的2.05倍。  相似文献   

16.
刘祥霞  王锐  陈学中 《资源科学》2015,37(2):280-290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法和2001-2012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长更快;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净出口国,且少数产业部门集中了国内绝大多数的碳排放。为了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本文以贸易差额、生态环境差额和碳排系数为依据进行了产业归类,提出了绿色贸易转型的相关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内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在考虑了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用于出口的进口隐含二氧化碳后,2007年各类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净转移贸易隐含二氧化碳为:Ⅰ类国家181.51MtCO2、Ⅱ类国家13.74MtCO2、Ⅲ类国家5.82MtCO2。在考虑了国际分工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产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出口,在总体上中国是在替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8.
李晨  丛睿  邵桂兰 《资源科学》2018,40(5):1063-1072
随着国际贸易强度的日益增加,隐含碳排放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国际贸易已成为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MRIO模型测算中国2005—2014年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并采用LMDI方法进行效应分解,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强度效应三方面研究水产品贸易发展对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特征,且始终为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净流出国。规模效应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表现拉动作用,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则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渔业低碳技术和提高渔业生态效率降低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构建整体海洋生态系统、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是减少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并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全球粮食贸易的时空格局与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961年-2006年全球粮食贸易时空格局和区域差异的定量分析,发现全球粮食贸易格局无论是时空分布还是地域格局都有了显著改变。研究表明,这种格局转变一方面与各区域人粮对比关系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粮食贸易格局中的角色转换有关。从粮食数量上看,尽管发展中国家已取代发达国家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出口贸易区,但对粮食净贸易额的分析表明,这种单纯的数量分析并不能揭示贸易量背后的真实经济涵义。事实上,从贸易额看,发达国家始终是全球粮食贸易的净收益地区,而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则维持了一贯的粮食贸易逆差态势。区域尺度的分析则进一步表明,这种差距水平仍在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制定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计划在2020年对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高排放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本文基于全球贸易分析-能源模型(GTAP-E),利用递归动态方法,在考虑短期工资刚性,经济处在非完全均衡状态(即存在失业)下,分析预测美国在2020年实施碳关税对中国碳排放与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研究普遍采用的充分就业假设,在工资刚性条件下,美国征收碳关税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并导致较严重的失业问题。隐含碳含量较高的部门及其上属关联部门的产出下降幅度更显著,而隐含碳含量较低的部门产出增幅减缓,贸易平衡将显著低于充分就业闭合下的情景;此外,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减排效果也将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