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的阐述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数学活动.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偏多,题目偏难,所占比重偏大。教学目标多强调掌握解题技巧,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理念,应用题不再独立编排,而纳入“解决问题”中。“解决问题”把做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第3版)中一些富有鲜明时代感而又轻描淡写的目标变成关注的目标,具体体现为四个凸显。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见.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教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师通过数学课堂这个主渠道.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实现。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课程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环境法律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能力目标为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好授课资料、转变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问题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洪卫 《教师》2010,(36):60-6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世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阮央丹 《小学生》2012,(8):31-31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总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最让我们教师头疼的就是“问题解决”这一版块目标的实现,由于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最大化的开发,同时受我们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策略的局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很多学生在作业与考试过程中,失分最多的就是问题的解决。所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呢?笔者经过实践,认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要走好四步曲。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重要的教学目标。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对低年级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机械制图》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此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从五个方面叙述了机械制图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实施达到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让云娟 《考试周刊》2011,(86):76-77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生动情境之中.融人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扬弃”,让“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呢?下面我结合二下“解决问题”的教学谈谈困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新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从多方面来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课程内容体系、呈现形式、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与西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全面数学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样把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改为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郭夕忠 《学子》2013,(9):38-38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都十分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引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数学过程十分重要。一、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让学生经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数学教学界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此后我国数学教育工作也对此积极倡导和探索。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明确把“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也强调学生“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问题解决式题型就是用来培养中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对该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题目类型。问题解决式题型通常是依照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实施和评估解决方案的四个基本环节来分阶段编制数学题目的。”  相似文献   

14.
邓洪 《教学与管理》2004,(10):56-57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明确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前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一能力要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既是学习的开始,又是学习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大数学课程目标之一便是“解决问题”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考虑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教学“归一应用题”,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现在拿来了100本课外书,这100本书的总页数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测算?”讲台上放着100本各不相同的课外书,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感到问题就在眼前,目情境,解决问题的欲…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列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见,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进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小学是基础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3 x”高考中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考查各学科的主干知识。本就地理学科《考试说明》提出的“十项地理能力”中的几项比较突出的地理能力的培养谈一谈本人的一些看法和作法。  相似文献   

18.
<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作为中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如何实践《标准》提出的这些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中历史提几点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