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析“何以……为”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先秦古籍常常会遇到“何以……为”的句式。例如: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吾何以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3)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  相似文献   

2.
“为”有时候可以用在疑问句的句尾。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②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这些“为”,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杨伯峻先生的《文言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以及中学教材教参都是这样解释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5.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一位有着积极人生观和独特个性特征的思想家。《论语·述而》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一个思想深邃、举止文雅、态度和顺的长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饭疏食,饮(白)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在长期的讲学和从政活动中仁智兼备,成为了一名渊博的学者,但他仍“学不厌,而教不  相似文献   

7.
《学记》的内涵极为丰富,人们已经较深入地探讨了其中的教育学思想、教学论思想、心理学思想,除此之外,《学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管理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识。 《学记》的教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培养“圣人”的教学管理目标 战国后期,不同于春秋时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人们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因此,“圣人”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怎样才能培养出“圣人”呢?当时的儒家认为:先要从“士”做起,中途经过为“仕”,即“君子”,最后至“圣人”。“士”、“仕”和“圣人”的标准是“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即《学记》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二册《美猴王》一课中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书下注释为:“一个人要是不守信用,就没有办法了。”我认为注得不够确切。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而,如果,表假设。信,真实,不虚伪。可,可以。大车,指牛车。輗,辕端横木,缚  相似文献   

9.
一、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A.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 国策·齐策》) B.先王之别,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 公元年》)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 王上》)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二、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修文德以来之 A.既来之,则安之 B.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C.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写出下列句中“为”字的词性和意义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何以伐为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日“欲之…  相似文献   

10.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 ,除开和现代汉语一致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外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名词状语可以用来表示比喻 ,如 :“豕人立而啼。”(人 :像人一样 /《左传·庄公八年》) ;可以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如 :“失期 ,法皆斩。”(法 :依照法律 /《史记·陈涉世家》)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列子·汤问》) ;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当面 /《战国策·齐策》) ;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 :“陈良……北学于中国。”(北 :向北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12.
墨子散议     
墨子,姓翟名乌。生卒年不详,《史记》中无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有二十四个字,“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子的籍贯,《昭明文选》所载有鲁、宋、楚三说。“五四”时期,有人根据《墨子·贵义篇》有“先生之色黑”的话,认为他是印度人,阿拉伯人,实属无稽。新《辞源》说他是鲁国人,就《墨子》书中“子墨子自鲁即齐”的说法及《准南子》中称他是“北方之贤人”,看来可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4期和1989年第1期先后刊登了吕友仁先生和王静宇先生关于刘禅之“禅”的两篇文章,题目分别为《刘禅之“禅”的读音》和《也说刘禅之“禅”》(后者又见《文摘报》1989年3月16日第7版)。关于“禅”的读音,两文看法不一,都认为应读shàn,而不读chán。但在释义上,两文却存在着分歧。吕先生认为:“刘禅之‘禅’是禅让之禅”。其主要根据有二:一是《三国志·杜琼传》所载谯周对“禅”的释义:“后主讳禅,其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15.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16.
八十一 策 搀扶,运城人谓之chā。chā即“策”之方音读。策,运城话文读作chē。而据当地文白异读对应规律,zh ch sh文读加e的白读则相应变作a。如窄、摘、仄(zhe),读作zha;车、扯、拆,(che)读作cha;蛇、舍、奢(she),读作sha;故策(chē)相对应读作chā。策之本义为马鞭,又作杖解。如《庄子·齐物论》:“师旷之枝策也”。《释文》:“司马彪云:枝,拄也;策,杖也。”《淮南子·坠形篇》:“夸父  相似文献   

17.
《新唐书·食货志》(以下简称《新志》)所载田令,因无颁行年代,故为治史者所注目。 李剑农先生指出:“《新唐书》所记,殆就杜氏《通典》所记开元二十五年之令,而摘取之者,故不具令式之年月。” 王永兴先生则以《新志》所载田令与《文献通考》(以下简称《通考》)所载田令内容相似为由,认为“《通考》所载者为武德七年令,则《新·志》所载当然亦是武德七年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19.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20.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