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巍 《体育科技》2013,(6):141-144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具有“技击”特色的大板拳教学情境,并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了太极拳技击情境教学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中技击动作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有利于建立动作表象,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境教学中的技击性符合学生的选课目的,能提升对太极拳技击内涵的认识,起到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的作用;包含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的情境教学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理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阴阳虚实,太极拳运动寓修养心性、养生技击于一体。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学生们除了掌握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技能,对传统养生、疾病预防、心理干预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医学院太极拳课上教学更要赋以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马旭君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82-84,97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太极拳是一种强调自我锻炼的运动,太极拳的智慧源自锻炼者自我认识的深入,源自自身的“体悟”累积。太极拳智慧主要表现为:认识智慧、内劲智慧和修养智慧。运用元认知理论对太极拳智慧提升进行阐释。在太极拳练习中,如何用“意”体现着锻炼个体如何积极运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功能的实现水平和能力。太极拳功夫造诣越深,锻炼者的元认知越发达,其自身的悟性越强,智慧也就越多。太极拳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智拳。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训练太极拳的核心理念?这是太极拳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永久性的话题。不断有人提出,技击是太极拳的核心,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有人提出,技击是太极拳的巅峰,而养生不过是太极拳的山腰。还有人提出,太极拳创始的初衷是为了技击等。  相似文献   

5.
评析技击理论研究现状,认为技击观点主要有原始技击论、狭义技击论和广义技击论三种。研究认为:从技术视角看来,广义技击在技击技术阐释上更为完整规范;从理论上分析,技击是辨别武术现象与非武术现象的唯一标准,是广义技击论成立的内在规定性;人的社会需要是广义技击论成立的社会基础;文化流动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生成技击形态的多样化和结构变动;以量变质变论证了广义技击论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刘骏涛 《精武》2006,(4):42-43
太极拳对散手的要求是“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能因人而变,因拳而动,不管对手有何招法, 我自会相应对付。与其它技击术一样, 太极拳也以踢、打、摔、拿作为其基本的技击方法。但太极拳不是单纯硬打硬攻,而是以沾、粘、连、随为主要手段,来判断对方的虚实及下一步的行动,进而控制对手的“劲路”,达到彻底控制对手运动能力的目的,正如拳论中谈到的“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的高级技击境界。  相似文献   

7.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8.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9.
沈明 《武当》2023,(1):7-8
<正>当今,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健身功能强,技击功能弱。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在几百年前,冷兵器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是伴随中国武术搏击发展高峰应运而生的,其搏击理论深刻性、训练方法科学性、战略战术高效性,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并涌现出了以杨露禅(绰号杨无敌)为代表的一大批武术技击家,促使中国武术发展到高级阶段。太极拳技击性能强,主要有三个要素——胆、力、技。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用意,肢体内外充分放松。就是说,不但肌肉、皮肤、骨节要放松,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全身处处都放松。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因为太极拳是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的技击要求是后发先至。也就是说在对方出击后,借对方来力作出应敌反应。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的要求。正如拳论中所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平时练拳看起来很慢,慢练的目的是要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思想拳、是哲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学太极拳必先明太极之理,通修炼之路,理清路明,方有所得。文章从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到底练什么,太极拳为什么要稳静、缓慢,松与紧的辨证关系,太极拳运动如何放松,太极拳与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目的在于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太极拳技术的总体特征、太极拳各门派的个性特征及各门派太极拳的个性特征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太极拳技术体系演变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贯穿了整个太极拳运动的演进历程,流派繁多的太极拳拳种与技术体系,正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要在保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借鉴和吸纳外来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以推动太极拳运动在世界各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人口老龄化后太极拳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以中国人口老龄化为背景,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部分地区老年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太极拳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的可行性做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具有独特的保健、娱乐、启智和提高体育文化修养的功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各生理器官起到良好的功效;太极拳也适应了健康老龄化的新主张。针对其存在的太极拳练习场地不足、开展的缓慢性、指导教练的匮乏等薄弱环节,提出老年人广泛开展太极拳的新策略,以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运用到工程院校太极拳教学中的理论和新的经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做中学”、“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不仅使学生轻松准确掌握了太极拳技术动作及其实战用法,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准确的理解吸收拳法理论,同时增强了自学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为学生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邢刘峰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219-219,22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目前社会公共体育中较为常见的项目。不管是对于人类个体身心健康,还是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也将太极拳作为主要的教学项目。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对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思考及对策。分析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基本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有效对策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太极拳攻防转化的研究,深入剖析太极拳内在攻防规律其遵循的力学原理及在攻防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揭示太极拳的精妙和动作精要,为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并结合阴阳学说,对二者在实战中的攻防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了太极拳动静特点及阴阳变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器道的视角审视太极拳,分析太极拳的器道价值.认为:太极拳是植根于传统太极意象思维的器道并重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具有缘器悟道、缘器修技、器道养生的文化价值,这正是太极拳广为世人认同和传习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的圆弧形动作有其独特的动作特点以及深刻的科学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太极拳圆弧形动作的深层文化内涵是太极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深入了解太极拳的理论至为关键,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且容易为世人所理解的太极拳圆文化的理论体系至为重要,也是研究太极拳文化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形、神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和中医学讨论的重要命题,太极拳则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用以指导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而太极拳所追求的"形神相生"、"形神统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模式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吻合,这也使得太极拳运动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无限的现代文化生机。在东方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的转型时代,要想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太极拳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注重太极拳运动形式、技术特点传承的同时强调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传统太极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将太极拳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