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海  胡琦 《职业技术》2009,(8):57-57
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健全具有职教特色的师范教育专门机构,以"高职后"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及多元化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促使具有企事业工作经验、不同层次的优秀高职毕业生以在职或脱产等形式,专业对口地考读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从职教教师专业化的源头培养"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2.
师范教育应该既是职业的,又是信念的;既是知识的,又是境界和人格的.培养合格且优秀的教师,是师范教育活动的绝对或唯一目标.综合性大学中的师范教育,无论其采用何种办学模式,其培养合格且优秀教师的目标都不能改变.而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的集中管理模式,并非是传统师范教育封闭模式的简单回归,而是在继承传统师范教育优良制度和作风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高师教育“师范性”日益削弱以及忽视教育实践等问题,弱化了未来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要使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必须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不断整合教育类教师资源以及课程资源,从而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系统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转变,师范教育在目的上不仅要把师范生变成能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准教师",更要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在内容上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反思意识的养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要保证师范教育的变革,高师院校的教育评价方式也必须做必要的调整:评价内容从单一到多元;评价功能从注重管理到促进发展;评价方法实现"质"与"量"统一(档案袋评价与数量化考试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通过把"研训一体"的职后培养模式与职前师范教育相结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由教育部建立统一考试标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标准参照性考试。与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相比,考生范围、报考条件、考试难度、考试内容等都有创新与突破。从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职前教师教育在完善课程体系上要更新师范生对师范教育的观念,增加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完善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设计,并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培养出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基础是师范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以智为基,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理念被提上日程,从而对师范教育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的教学应从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创立的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由早期的师范学校改制为师范专科学校,进而演变成现在的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同时由部分综合大学参与培养师资,已经基本建立起自成体系的师范教育系统。师范教育以培养师资为根本任务,具有专业的扎实性与教学技能的师范性、培养结构的层次性与类型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与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呈现出师范教育制度由定向型向非定向型转变、培养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变;课程建设由单一基础课程向教育类课程、综合课程参与的多元化转变;师范教育的重点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教师培训由职前培养向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转变;教师队伍由无法可依向法制化、制度化转变;教师学历、素质等由低向高转变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1988年,福建省的特殊师范教育从中等师范教育起步,经过十二年的建设与发展,纳入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文章在回顾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培养层次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在高等教育层次上开展特殊教育的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倡导专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融合教师的培养,对于转折期的特殊教师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观察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未来世纪师范教育发展的新构想,其核心是师范教育将从数量发展优先转变为质量提高优先,新构想的基本发展要求包括: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学历规格;建构教学专业,强化教师的专业精神;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和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职前”、“在职”培训一体化。以此为在改革发展中的我国师范教育,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师范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品质保证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卓越教师系列政策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培养卓越教师,构建教师教育品质保证制度,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政策选择。卓越教师培养政策追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的教师教育,具有自身的制度逻辑和发展脉络。政策指引是教师教育品质的外部保证;机制创新是教师教育品质的内部保证。为保证教师教育品质,应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元协同、内外兼修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来看,还存在着不足。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笔者认为,在培训中要重视师资培养与师资培训的有机结合、师资培训与教学实践及科学研究的结合,同时师资培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灵活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师德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全新的环境下,怎样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育人才是众多师范高等院校面临的难题。通过合并、结构调整、升格等方式生存下来的综合性大学往往不够重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职前培训不是特别到位,导致师范毕业生从教时很难迅速地进入教师角色,对教育是一种损失。借鉴英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其教师教育的亮点——伙伴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大学和中小学的优势来共同培养教师。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应该在以本校雄厚的学术实力为依托的基础上定位工作目标和重心,理顺理论与实践、教育机构与实习学校等的关系,共同实现教师教育的连贯性和一体化,使实习成为真正提升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强有力的手段,来达到改进教师教育现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离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必然是“双师型”。然而,应届高学历毕业生在学校里由于缺乏成长为“工程师”的现实土壤,无法成为真正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培养应以选聘产业一线出类拔萃的技术精英为主。  相似文献   

15.
德国文理中学教师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受大学教师专业教育;第二个阶段是要完成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期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师资培养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资格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经过两次国家考试。此外,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6.
德国有非常完善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任职资格考核认定体系,要求教师具备四大领域的能力,并完成12项工作任务。要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而且必须有企业工作经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经过三个阶段严格的系统培养,并通过各项考核才能达标。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德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师在职培训既要提高学术性,又要强化师范性,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对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大学教师的培训重点已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到岗位培训,以便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要认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重视培训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强调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郭强  冯建新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35-139
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之间模糊关系、随班就读师资的培养及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等对高等特殊教育本科师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从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之间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划分、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问题以及培养模式类型角度,探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得到本科层次特教师资培养的启示:应拓宽特教师资培养模式类型;既要培养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师资,又要培养特教学科教师或随班就读的复合型师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家首个部省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教师队伍的补充、交流、培训和退出等机制体系,以此推动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这对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针对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师素质衡量标准单一、农村优秀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城乡教师互动交流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建议提高教师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实施倾斜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破除影响教师交流的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职业能力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承载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石。教师作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承担使命,并非简单地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教师必须要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优秀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用严谨治学的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以德育人,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这一崇高历史使命,无愧于“为人师表”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贡献。师德培养应该在教师培训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