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收入差距变化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是,学者们就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存在观点分歧。文章通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分析发现: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存在简单的扩大或缩小的关系,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要随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成功实现城乡迁移的劳动力规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等变量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运用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序列模型对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稳步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是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坚持共享性发展,使更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有效遏制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时期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除2018年外,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均值逐年上升,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各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京津冀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消费差异与碳排放效率呈负向关系;(3)碳排放效率、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4)消费差异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当前,京津冀地区城市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以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基于金融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视角,选择2000—2015年浙江省金融相关率、金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3个指标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规模与金融结构都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金融规模发展会扩大贫富差距,但长期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金融结构会持续扩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社科文摘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这次扩大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当农产品价格上升以后,农民收入增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如果农产品价格不变或者下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如果仅仅看货币收入差距,或者说名义收入的差距,非洲的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对影响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地方政府行为和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上海、浙江、江苏沿海三省市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为其他省份提供经验借鉴。对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了三省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城乡收入比作为测度指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2001年以来,区域整体及各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均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淮海经济区市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特性较显著,具有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空间集聚特性,西南部为显著HH区,东部沿海为显著LL区;提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发展经济可促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对城镇的投资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张群  陈瑞 《科技广场》2009,(12):88-91
本文以1985-2005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红河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发现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收入提高明显扩大,并呈现出波浪式扩大的趋势,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从2005-2015年的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中间效应的方法利用面板模型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途径。主要过程先是对人口老龄化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直接的研究,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研究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社会保障角度下,从实证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虽然会增加财政支出的负担,但是却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结果表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因此,在制定宏观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各个影响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科学合理作出决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和贸易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中国海关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基于HS六分位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九大领域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并采用Greenaway方法进一步测算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我国高新技术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结果显示:(1)高新技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产业内贸易则体现为典型的垂直产业内贸易;(2)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几类产品;(3)高新技术竞争力提高很大程度依赖于外资;(4)高新技术产业收入贸易条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国旅游经济增长能否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价值,发挥旅游经济的正向作用。本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1999-2013年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E-G两步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探讨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异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旅游经济增长在各地区都呈现整体收敛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也整体呈现缩小趋势;全国及东、中、西部的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程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异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变异就增加0.516 9%,说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收敛有影响;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短期变动关系中,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异每呈现1%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变异就会增加0.631 5%,经济发展越强的地区其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的调整力度越小;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变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变异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据此认为旅游经济增长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概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阿强  刘闯  赵晋陵  于伯华 《资源科学》2008,30(7):999-1003
自1993年Tony Allan教授正式提出虚拟水的概念以来,虚拟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认为虚拟水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从1999年至今逐年增加,农产品的区域间流动实际上也包含了蕴藏在其中的虚拟水的转移。在计算2005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含量的过程中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公式,根据WTO发布的《农业协议》附件一中界定的农产品范围确定贸易中农产品类型,农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UNCOMTRADE数据库,气象数据参考粮农组织提供的ClimWat气象数据库资料。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在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虚拟水36×108m3,进口43.3×108m3,净进口7.3×108m3。  相似文献   

14.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考虑发达国家拟开征碳关税,将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研究低碳经济发展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促进外贸发展低碳化很有必要.在分析江西外贸发展中的高碳化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文龙  杜德斌  盛垒 《资源科学》2022,44(3):508-522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商品流动频繁,商品贸易网络化特征突出,亟需从关系网络的生长逻辑探究全球商品贸易的互动场景与演进机理。本文基于1996—2016年全球商品贸易流量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可视化工具揭示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的生长过程,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生长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全球商品贸易网络呈扩张式生长,逐步形成“三核”互联主导的“大三角”空间结构,网络骨架的三大集群凸显。中国主导的集群大幅拓展,美国和德国主导的集群日益收缩。各国家(地区)在网络中的分工明确,网络功能差异显著并表现出不同变化特征。②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生长受自组织性、国家(地区)匹配性、国家(地区)集散性等内生动力和外生网络嵌入性等外在推力的共同驱动。其中,互惠关系是自组织性的主要结构,国家(地区)收入水平、市场开放趋同性和制度环境异质性是匹配性的关键因素,经济优势和产业竞争力是集散性的重要基础,殖民历史网络、留学生交流网络、语言同构网络、论文合作网络是重要的外生网络。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仍然适用于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生长机理的解释,尤其对国家(地区)匹配性和集散性的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成长的机制和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贸易通过促进区域分工演进、要素积累、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等途径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认清不同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作用机制侧重点,有利于各地制订最适当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评价美对华贸易政策及中美贸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美建立贸易关系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国会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和对中国产油井管与轮胎的诉讼,不仅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而且给摩擦不断的中美贸易关系带来新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既保持着连续性,也有现实性需要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经济的十字路口,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蔓延,美国为维护其经济地位而故意挑起贸易争端。知识产权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日美贸易摩擦中的知识产权因素可以为当前中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提供参考。文章对日美贸易摩擦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知识产权因素,指出知识产权是国际贸易摩擦的引爆剂和管理国际贸易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政策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国内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加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为了科学地讨论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本文在分析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选取了17个国家1990—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横向国际比较,并分析了当前中国(不含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和日本战后经济起飞阶段的贸易依存度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当前的外贸依存度并不象一些媒体所称的那样高,但快速增长的趋势需要特别关注;(2)外贸依存度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需要提出更能科学地测量对外依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额究竟有多大:1993-2002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乾  何建敏 《中国软科学》2004,(8):74-78,33
中国和美国对双边贸易不平衡额问题的估计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已逐渐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主要根源之一。2002年中国数据显示对美贸易顺差为427亿美元,而美国数据显示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二者的差距高达604亿美元,那么哪组数据是正确的呢?我们认为二者都不完全准确。本文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从计价方法、香港转口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平衡额数据提供了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