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红霞 《河北教育》2006,(12):33-33
“老师想不到平时不爱画画的你会画得这么好,说明你绘画功底不错,我多么想每次作业都能够欣赏到你的画啊!”这是我写给一位经常不愿意交美术作业的学生的评语。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却给这孩子莫大的鼓舞,连续几次,不但作业按时完成,质量也相当高。这种让美术作业本会“说话”的方法,我认为有三个好处,一是改变了传统作业批改中一个大勾加等级的简单做法,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一直在关注他,关心他。二是丰富了作业的内涵,使作业的过程变单纯的巩固知识为知识与品德并重的过程。三是避免了学生面对老师的尴尬场景。那么,如何让作业本更好地会“说话”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家小孩刚上小学时,作业马虎了事,字迹潦草,不能按时完成,有时干脆不做作业,老师捎信让我到学校去一趟。我看了孩子的作业,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满肚子气,心里焦急万分。最后和老师协商,孩子的作业先由家长签字,后交老师批改。这办法真灵,从那以后没有发现孩子作业拖拉、马虎的现象。我们家长非常高兴,每次都很乐意地给孩子“签字”。但到小学三年级时,孩子对家长“签字”渐渐产生反感情绪,每次作业不像以前那样主动叫家长给他签字,而是变成家长要  相似文献   

3.
你可别误会,爸爸不是让我去当童工。这个“上班”是上美术班、电脑班、书法班……的简称。每个星期天上午是我去书法班“服刑”的日子,爸爸每次都亲自“押送”我去,还老是站在我们教室的窗户边上“监视”我,而我们那个身材似人参的老师又偏偏让我坐在窗户边上。每次上课时,我注意力稍不集中,我那位“看守”爸爸就会轻轻敲窗子示警。如果“警报”响了5次以上,回家后我就得挨筷子了——我爸爸打我的时候就用筷子。虽然他是轻轻地敲窗子,但敲了几次,我们那位“人参”老师看不过去了,就让我爸爸坐在了我旁边的空位子上。我爸爸也不客…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对于“非正式群体”这个词,以前一直很陌生。但一年前几个学生让我开始了解了什么是“非正式群体”。事情是这样的:在新学年开始的一次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上,当我正专心为大家讲解理论知识时,发现上节课被我不点名批评的几位同学自己不听讲,还严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我马上停下来征求这几个同学的意见:“老师讲得你们听得懂吗?”“老师,我想玩游戏!”话音刚落,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子明,那是一个个子不高的小男孩。接着,其他几个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嚷到:“对!我们要玩游戏!玩游戏!”教室里顿时一片喧哗。“咱们学完今天…  相似文献   

5.
<正>每次教学《小数点搬家》,总会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小数点一直都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没有动,为什么叫小数点搬家呢?”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会模模糊糊地带过去,因为这一规律学生之后都会用。但面对学生一次次的质疑,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学生看不出小数点在移动?学生的疑问是不是蕴含着他们对知识独特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有没有价值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小数点搬家》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上,我“遇上”了蔡老师的“倒推”一课。活动的前两天,我在主会场听了8堂课,最后一天,我溜到了分会场。蔡老师在主会场上课时.我正在分会场最后一排.边看大屏幕,边和几位老师“聊课”——起初,对这堂课并没有太在意。当蔡老师做起了游戏,我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7.
赖煜 《学前教育》2020,(2):20-21
雯雯4岁半了,她特别爱画画、做手工。每次区角游戏时都会抢着去美工区,但她的作品一般是重复老师教过的内容,很少创新;每当老师教一个新技能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时,雯雯总是说“老师,我不会。”有时甚至直接跑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帮我好吗?”当老师耐心地教她时,雯雯不停地问:“这样可以吗?”“下一步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8.
今天展示的是一次活动课,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众说纷纭是很正常的。我不太习惯于“学术式”地去界定和评判“什么是语文活动课”,但我愿意通俗地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激荡、事业的拓展……就是“语文活动课”!因此,我为焦老师这堂语文活动课叫好!这堂课当然也有不足,老师们的一些批评我也是同意的。这里不再赘述。我由此产生了一些联想——有的课充满了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与训练,便被指责为“语文课的人文精神荡然无存”;有的课充满了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的小孙女程钟税四岁多了,跟爸爸妈妈住在广州,我们经常通电话。在电话中我总是称她为“程老师”,她也会认真地称我为“刘同学”,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小孙女三岁时,我到广州探望。她把从电视上学会的英语单词读给我听,“apple(苹果)、ba-nana(香蕉)……”。我总把“apple”读成“埃普”,每次她都认真地批评我发音不到位,并认真地把正确的读音示范一遍,直到我读正确了才点点头高兴地说:“对了,对了!”看着她的神态,我脱口而出叫她“程老师”,她立刻回称我“奶奶小朋友”,大笑着扑进我怀里,手舞足蹈。想不到的是,小孙女当“老师”上…  相似文献   

10.
曾经读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妈妈喜欢吃鱼头》:我小时候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但每次吃鱼,妈妈总会先把鱼头夹到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仔细挑去刺,再放到我碗里。当我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初为人母的我,也继承着博大的母爱精神,迅速进入“吃鱼头”行列。餐桌上最大的虾、最肥的蟹是儿子的;面对价格不菲的童装总是出手大方;看电视时义无反顾地锁定儿童节目;星期天为了陪儿子上公园,常常放弃与朋友的聚会……当这一切换来儿子甜甜的一声“妈妈,你真好”时,我回以微笑,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欣慰。如果没有那…  相似文献   

11.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的第二天我便接到了这样一封来信——李老师:您好!我的预感又一次“应验”了,而且这次的结果比我预感的更糟。小学时的我是那么的“骄傲”,可自从上了初中,我的考试成绩便一直下滑,一开始是第十几名,到后来甚至是第几十名,这一次更糟糕。其实,我平时的学习还是不错的,但每次考试前,我都会预感到失败。我真的会一直这样下去吗?我该怎么办?无助的雯雯一次失败说明不了什么,但接连不断地失败让我觉得雯雯的确需要别人的帮助,帮她摆脱目前的处境,帮她找回自信。于是,我急忙写了这样一封回信——雯雯:你好!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处境…  相似文献   

12.
年终考试快要到了,望着调皮惯了的学生韩翔宇,我真有点束手无策。连续的谈话,带来的只是3分钟的热度,然后依旧是我行我素。虽说已是初四,但在他身上丝毫没有即将毕业的征兆,看着他那种所谓的自称“潇洒”,我真有种赶不上“形势”的感觉,现代的学生怎么会这样。把他叫来,看着他那种所谓的“酷样”,想着这几天的所作所为,我脸一沉。“老师,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下次我一定好好干。”还没等我开口,他倒先开始进行自我批评。每次来都是这一套,我已经听够了,怎么现在的学生认错能力这么强。“你没有错,你正处于美丽的花季,贪玩…  相似文献   

13.
一位学生在完成《黄继光》一文课后的“读读写写”习题时,把“持续”一词漏写了。于是,我把这位学生叫到面前问:“这儿还有什么词语没有写,是不是叫我帮你写啊!”他有点儿慌了,忙回答说:“老师,我去补写。”几分钟后,他把作业交来了,我一看,他把“持续”写成了“特读”。这时,我没有发火,却和蔼地说:“请你看一看,这里的字有没有写错?"第三次交来的作业,他虽把"特读"的第一个字改正了,但第二个字仍然是个"读"字。我压住火气,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再认真地查查看,这两个字到底该怎样写。"第四次交来的作业才是全对的,于…  相似文献   

14.
学校要进行语文知识竞赛了,班上的那帮“小淘气”却照玩不误,丝毫不把它当回事。这可把我急坏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周一,我神秘地在班上宣布:“谁如果在语文知识竞赛中夺冠,老师就奖给他一个‘甜蜜’的奖品。”“甜蜜的奖品?”小淘气们都睁大了眼睛,七嘴八舌地问道:“甜蜜的奖品是巧克力吗?”“老师,是水果吗?”……这一周,小淘气们不淘气了,家长们跟我说,奇怪?小家伙们在家里学习可自觉了!一周后,竞赛结果出来了,我班的欧文名列全年级第一。语文课上,当我站在教室门口时,五十多双眼睛都睁得大大的,疑惑地看着我——我手上没有任何物品。…  相似文献   

15.
说起给“后进生”补课,习惯上都采用事后补课的方法,但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这种方法不是太理想。由于多数“后进生”该掌握而没掌握的知识积累太多,每次讲新课,其他学生能随着老师的引导,达到新的小目标,而“后进生”由于新旧知识不能很快地衔接,像掉了队的小兵,背了沉重的包袱,无法赶上队。新课讲完了,其他同学利用新学到的知识,解决着一个个新问题,“后进生”只能望题兴叹。这无疑又为下一节新课设下了障碍。为完成教学计划,不让“后进生”掉队,老师只好挤时间“开小灶”。但是没有哪一个“后进生”把补课看成光彩的事。他们…  相似文献   

16.
晓虹 《辽宁教育》2000,(2):44-45
我的侄儿亮亮活泼好动,上学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很好,有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毛病。前几天班主任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亮亮的父母说他是多动症,让家长领孩子到医院检查检查。当家长对孩子说上医院的事情时,孩子大哭,说:“我没有病”。我听说这件事后深有感想。一方面我们的老师在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可喜的一面:但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爸爸是个很听妈妈话的人,所以我们叫他“棉花糖”。这个“棉花糖”可好了!爸爸这个“棉花糖”可是名不虚传的,每次妈妈叫他去收衣服、洗碗、拖地等事情,他总是不会拒绝,还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事。不过,这个“棉花糖”可大有来头,他是机关里的干部,工作总是很忙很辛苦,所以妈妈也只是偶尔“支使“”棉花糖”做些小事。这个“棉花糖”对我可好了,每当我考试考砸了也不会骂我,还会安慰我、鼓励我;每当我有事请求“棉花糖”帮我,他总是义不容辞。记得有一次,学校要买几本书“,棉花糖”就带我到新华书店买,乔司没有,他就带我到临平去买。临平总算…  相似文献   

18.
上学期初 ,我新接手一个班的数学课。据说这是一个学习、纪律都比较好的班。但一连几天的课 ,我都发现有一个女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伏台 ,处于半醒半睡状态 ,听课无精打彩。这是为什么呢 ?课后我向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 ,都说她是班上的“睡星” ,在她的影响下 ,有几个同学也跟着“睡”了 ,老师们都找过她进行批评教育 ,但收效甚微。  为了“唤醒”这一“睡星” ,我费了不少的心思。有一次 ,我叫她到我办公室 ,笑着说 :“×× ,sitdownplease !”“睡星”那绷紧的脸一下子露出了微笑 :“Thankyouverymuc…  相似文献   

19.
教了几年语文,深感作文教学难。每次作文课,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看了《山东教育》刊登的教师“下水文”后,受到启发。我觉得“下水”指导好,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想尝试一下。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写作兴趣小组辅导老师,把学生组织起来,经过几次学习和练笔,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同  相似文献   

20.
我每次到小班去了解幼儿的饮食起居情况,总会有孩子争先恐后地嚷嚷:“我生病了”,“我发烧了”,“我不舒服”。你若问他怎么知道发烧了,他却答不出所以然来。当然,这其中有的确实生病了,但大多数孩子没丝毫病症。我略施小计套出了几个孩子的秘密:我想爸爸妈妈,我生病了,老师会送我回家的,会叫家里人来接的。虽说3岁的孩子年龄到了独立时期,但有些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仍处于依恋父母的共生期状态。小一班的晗晗,有次老喊肚子痛,虽然查不出任何病因,孩于也无痛苦的表情,但我们为了慎重,仍把他送回家。一到家,病不治自消。从这以后,保健室“全日观察表“上堂有”晗晗腹痛”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