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第二节内容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教学》2016,(16):60-61
<正>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的内容。本章共有3节内容,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及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第2节内容又是解释第3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架起第1节和第3节的桥梁,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设计理念上以模块形式,插入大量图片,简洁易懂.并且每一节中都有问题的探讨,使内容充满活力.它的题目也是精挑细选,针对性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我想从内容的编排、插图两个方面各提出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问题一:必修1中第四章的第2节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位置编排的问题探究分析: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这是编委们的基本设计思路,但是在第4章中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却不是细胞功能的内容,它应该属于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的内容.也许编委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把传统教材P23图2-4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只是把图下说明由“细胞膜结构模型示意图”改成“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本意是为了区分第3章的细胞膜,从而达到讲生物膜的目的.但是它的实质还是属于细胞膜结构的内容,因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通过细胞膜的研究提出来的,而第3章一开始就有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其实可以先阐述细胞膜的内容再阐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样由细胞膜延伸到生物膜也就顺水推舟了.也就是说假如把第4章第2节内容插入第3章第1节中,把第4章第3节调上为第2节即由细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直接进入第2节控制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这样修改可以使内容更加紧凑,也完全符合编委们的基本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不是平铺直叙直接讲述结果,而是在回顾生物膜发展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笔者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之后的一节新课,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和总结。本节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构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转换,以增加对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并由浅入深,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87):148-149
<正>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第2节膜结构有关,第3节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本节内容是在初步了解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膜的功能,是对已掌握知识的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全书的中心内容和章节重点高中生物教材全书包括四章,中心内容是第二章“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章的重点如下:第一章: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和腺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构造和作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及对于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第二:第一节中的 ATP 的功能;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呼吸作用的本质。第二节中的有性生殖的配子形成过程。第三节中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昆虫激素,特别是性外  相似文献   

8.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科书《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选择性是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的这种选择性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则是这一节中重点阐述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两大块内容,一是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要求学生理解这三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从膜两侧的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消耗能量、代表的例子等方面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考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共十二节内容。根据2002年版《教学大纲》和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第一章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第四节“宗教改革”;第二蕈第二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第三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八节“16~18世纪的亚洲”不在考试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第三章 声现象 1 教材特点 本章是新增的内容.全章共有“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三节.第一节是本章的重点,讲述声音的发生、声音靠物质传播、声速、回声.第二、三节为介绍性内容,第二节讲述乐音的三个特征,第三节讲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常识.  相似文献   

11.
<正>在珠海高中生物学教师培训会上,人教社专家对新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的修订做了详细介绍,强调新教材的修订是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将全面实现"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材修订在汲取现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稳中有调。通过阅读新教材,笔者认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将原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完全整合为新版第3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该节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新教材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一章 大气压强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大气的压强”,介绍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测定。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讲述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计、标准大气压值、沸点随气压改变.第三节“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介绍利用大气压抽水的设备。第四节“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为选学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第三章 光的反射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平面镜”;第四节“球面镜”为选学内容。 与现行教材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将光源作为本章前言,并用一幅图5—1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旋转钻井(4学时)第一节钻井队第二节旋转钻井装备系统1.钻机2.钻机动力系统3.提升系统4循环系统5.旋转系统6并控系统第三节钻井成本分析第二章地层特性与工程设计大纲(6学时)第一节地层的压力特性第二节地层的岩性及岩石力学性质第三节钻井与完并设计大纲第三章钻头与钻进参数优选(8学时)第一节钻头类型第二节钻头破岩机理第三节钻头的优选与评价第四节钻进参数优选第四章钻柱(6学时)第一节钻柱的组成第二节钻柱受力分析第三节钻柱强度设计第四节钻柱失效与预防第五章钻井液(8学时)第一节钻井液的功能及类型第二节钻井…  相似文献   

15.
<正>1.教材及学情分析1.1教材分析“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的内容,为第3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延续,是本节“被动运输”概念的实践铺垫。该实验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除帮学生理解质膜(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作用之外,教材重点展示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流程,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为今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第二节、变阻器;第三节、半导体为选学内容;第四节、超导体为选学内容。与原教材有关内容相比,本章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理解层次的考点及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现象的预测与分析、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本文从模型人手,促进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一物理教材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少且枯燥,又没有专门提供习题,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总觉得时间太多,而把它放到与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起,则一个课时又难以消化,放到与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一起,则时间更显不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1 .与旧教材的区别( 1 )本章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与旧教材相比较 ,在内容的整体编排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旧教材本章位于第一章卤素的后面 ,而新教材则安排在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与第二章碱金属的后面。这个区别在教学引用示例时应加以注意。( 2 )标题及章节内容的划分上与旧教材相比较变化较大 ,见附表。附表 新旧教材节安排的比较旧教材新教材章标题摩尔 反应热物质的量第一节摩尔物质的量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节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第四节反应热移第三册讲  标题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新教材的两个强化 :…  相似文献   

20.
陆俊 《中学生物学》2010,26(6):39-40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膜结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