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沉郁顿挫”这个词用来评杜甫诗的风格和周邦彦词之风格是恰当的。但“沉郁顿挫”在两位诗人、词人的作品中却有不同表现:一是由于人格、审美理想的不同造成杜诗在沉郁中包含更多的是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忧患,而清真词的沉郁则更多的是对个人坎坷遭遇的感伤;二是杜诗的沉郁顿挫给人以警醒、深厚,清真词中的沉郁顿挫给人以失落、缠绵。由此可见,两人诗词中的沉郁顿挫之风格与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如其人”谓之不虚。  相似文献   

2.
历代论杜诗者,多以“沉郁顿挫”言其风格,然各说不一。仇兆鳌云:“敦厚温柔,托诸变雅变风之体;沉郁顿挫,形于曰比日兴之中。”何日愈云:“余谓太自以天资胜,故语多俊逸;子美以学力胜,故语多沉郁。”吴瞻泰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亦无不密。”等等,各执其意。本文意欲对“沉郁顿挫”再试作探讨,以求教正。 一、“沉郁顿挫”不是杜诗总体风格 杨世民先生论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杜诗总体风格。罗宗强先生论杜诗时也说:“显然,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由多种风格因素构成的,只强调其中一种因素,均不足以概括杜诗风格的全貌。”其意亦以沉郁顿挫为杜诗的总体风格。论者同二位先生之见者,实不在少数。其实,“沉郁顿挫”并非杜诗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3.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最主要特点,杜诗浓烈的批判意识,拉近了与劳苦大众的距离,增强了反映现实的力度和深度,使诗思更加沉郁,也使作者的个性特点愈加突出,人格与诗格统一,顿挫里显精神,沉郁中见风骨。  相似文献   

4.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5.
"沉郁顿挫"被认为是杜诗的基本风格,然对其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实则是杜甫自夸其赋:"沉郁"意为"精微深奥、知识广博","顿挫"意为"雄壮豪放"。司马相如、扬雄之汉大赋即具此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清真词的成功之处在于能用回旋之笔写复杂之情,又写得深幽委婉、沉郁顿挫,这与周邦彦成功地运用了空间转换来结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周邦彦的清真词最为突出,而且独具面目的手段是在运用空间转换结构词意的时候,能够变直线为曲线,由一元性的平叙结构转化出多元的变化形态,往往呈现出曲折回环、顿挫变化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转益多师,搜罗万象,熔铸杜诗如己出,增强了词作的艺术魅力。辛弃疾之所以能够接受杜诗,学习杜诗的遗风,是因宋人辑杜集、学杜诗的外部机缘和辛、杜二人有着相似经历与心志理想的内部因缘的合力作用。稼轩词对杜诗的接受是全面的,无论是贯穿其创作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是开拓创作视野的"史"的视角,甚至是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都与杜诗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就思想内容而言,"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  相似文献   

9.
杜甫为"诗圣",于诗有"集大成"奠基与开创之功。从称谓上定义,誉为诗圣,"集大成"诗人;从流变上明义,中唐以降,杜诗分流,两宋之后,杜诗兴盛;从诗作上释义,风格迥异。诗风演义,定格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0.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最主要特点,诗人善于寻找与诗的内容吻合的艺术形式,将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人格与诗格统一,沉郁中见风骨,顿挫里显精神。  相似文献   

11.
周邦彦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而其他文学作品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对周邦彦的诗文从内容题材、艺术风格、思想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全面了解、评价周邦彦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12.
石铭吾与侯节、刘仲英等一道私淑“同光魁杰”陈衍,又与饶锷、杨光祖等潮汕诗家结壬社,诗酒目和,并继饶锷之后任第二任社长,对晚近潮汕诗坛的多元化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石铭吾终其一生研读杜诗,以为诗学底色,进而遵奉宋诗派与同光体,又能自具面目.但凡歌哭国殇、关心民瘼、体味生命、游览风景、送别亲朋、赏析字画等等,皆深挚沉着,音节弘亮,使人味之亹亹不倦,颇可觇近世潮汕诗坛风气转移的消息.  相似文献   

13.
清真词詹言     
本论及周邦彦词作艺术的四个侧面:诗人以主体形象构绘作感情造型;以情结尾,既托之于物,又以问出之;词笔结撰“煞得住”,最见分 寸;以赋为词,接脉于骈赋的铺叙对仗。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叙事诗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汲取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写照,开创了把现实生活高度艺术化的新风格;“三吏”、“三别”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诗人在这组诗中通过典型化、寓情于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景物描写叙事化这些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朱竹垞填词追求醇雅,在词风方面提出要学习姜、张,宗法南宋,以醇雅为尚。《静志居琴趣》是其自传性的爱情词卷,词集中八十三首爱情词都是围绕一人一事而写的,其人是端庄娴静、能诗善画的妻妹冯寿常,其事是竹垞与冯寿常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静志居琴趣》是真情与曲笔的抒情画卷,是他集前人多种优秀抒情艺术手法的集大成之作,别具风韵,是尚雅的体现,是尊体的结果,真正实现了从艳词到爱情词的转变,给当时的绮艳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淡雅的幽香。  相似文献   

16.
雅克·普雷维尔是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他的诗歌没有复杂繁复的行文结构,没有艰深晦涩的词汇句子,却是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就犹如一股清风吹入艰深晦涩之风盛行的法国诗坛,为走向衰落的法国诗歌带来了生气,也因此雅克.普雷维尔的诗歌被称为诗歌死亡时代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往往可以在诗歌的字面涵义之下,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他的诗作表面上仅是诗酒风流文人生活情趣的表达,但结合古代典籍中相关的民俗知识,诗文所要传递的寓意超出单纯的字面含义,渗透着作者的忧患意识——安史之乱到来之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周济词学思想承张惠言而来,在其“比兴寄托”说的基础上提出“寄托出入”说。此说不仅强调内容上的雅正立意,还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化无痕。周济“寄托出入”说,是香草美人诗学理论在词学领域的延伸,既推尊词体,又深化了词体的功能,具有双重价值,同时也是清代词学诗学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认为他“气体卑弱”,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其中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缜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