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衡量一部电影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生活真实”能否与艺术真实完美交融,就是观众对艺术家所描绘的生活的肯定态度。“所描绘的生活”契合观众的心理积淀,能产生共鸣,艺术的目的就达到了,艺术作品所生成的“艺术真实”也就实现了,反之亦然。《牛棚》这部影片,从整体的构成质数上分析,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故导致艺术真实的缺席,本人以为这是一次艺术上的遗憾,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艺术航行的起点:从《牛棚》的艺术失败中寻找实现“艺术真实”的可操作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我们用以审判的"事实"究竟是绝对事实(客观真实),还是相对事实(法律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发生冲突时不能把两者对立看待,应在联系的观点下全面看待这两种真实。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如何处理历史剧中"史"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从事历史剧创作的作家及其艺术理论家长期关注。不同的剧作家根据自身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关于这个问题艺术界、学术界仍然是悬而未决,亟待继续深入探索。应该说对于两种之间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和作品质量的优劣。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5.
美德教育在当代道德教育中处于一种"真实缺失"而"假性存在"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代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特征拒斥了美德教育真实存在的可能;第二,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代深层意义上失落而表层意义上存在的现状造成了传统美德教育的断裂;第三,当代青少年个体对美德教育的本性排斥.对美德教育在当代缺失的成因做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走出当前美德教育的虚假状态,走向真实的美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文学的本质特性及其关系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转化为"真实"与"虚构"的本质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真实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建构,它是基于既定的有限度的现象材料而建构起来的,那么在最根本的存在之界中,它是"虚构"而成的。而"虚构"作为一种根本的主体精神能力,它表达着人们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和直观认识,反映着人精神维度上的最高真实。它不仅是一种事实,而且是主体确证自身存在感的源头,也即"真实"的源头。真实与虚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社会,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是受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到中国拍摄了影片<中国>.影片<中国>希望能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但受实际情况所迫,使用了一些抓拍以及偷拍的手段,也因此导致了影片中的一些不一致的矛盾感.但<中国>是在当时文化大革命时期少的可怜得中国影像中一个非常珍贵的对国民真实性的反映.而文章通过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中国>,以探寻其背后所反映的真实意义及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写真实"的固有的、可能容存的含义,就是强调创作要忠实于现实生活,正确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亦即恩格斯说的"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列宁强调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而不能"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就科学地揭示了"真实"的本质.目前在关于"写真实"的论争中,有的同志把"写真实"的含义,任意扩充为还包括什么要求作家在文艺作品中写出艺术真实等.就逾越了常解,而言过其义了.艺术真实的基础、血肉、灵魂,尽管是生活真实,但艺  相似文献   

11.
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都源自于生活真实,本文通过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分析比较,阐述了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艺术真实内涵归纳为形态真实,内蕴真实和心理真实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需要真实,纪录片的本性就是真实。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新纪录影片一的提出,纪录片的本性又再次成为争论不休的命题.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对现实的虚构”观点的提出,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纪录片的本性其实是纪录、真实与虚构的三元合一。  相似文献   

13.
狄德罗认为,真正的真实是未经雕琢的自然,是原始的美.黑格尔也主张把现实生活作为剧本创作的源泉与出发点.但是,狄德罗所主张的原始的、完全自然的美与黑格尔所主张的静穆的美背道而驰.狄德罗主要是把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哲学事实作了比较,而黑格尔的视野则宽广得多,他把艺术事实与生活事实,也即与整个现实作了一番比较.至于在演员的表演问题上,狄德罗与黑格尔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4.
电影诞生后,人们就开始寻找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影视艺术形象最真实、最具有直观性,能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的一切细微特征,从而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法企及的真实地反映对象的独特能力"。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都要面对电影"真实"问题。纪实性电影美学观认为电影的"真实"观念是对现实世界客观的、真实的再现,其代表有纪录片的先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本文将从这两个电影思潮去探讨"真实"观念。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追求文学审美价值的基础,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创作的标准之一,在艺术创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结合小说和翻拍剧《如懿传》,从艺术真实的"虚实"关系和"真假"关系两方面入手,对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作一番解读,以期对两者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什么     
肖榕  李灯祥 《考试周刊》2013,(80):183-184
真实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与事实相符的就是真实。本文首先列出了真实的一些含义.其次引用两个例子,一是网络的真实和虚拟,二是法律中的真实,说明就算人们真真假假地生活,仍然可以知道真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现象的真实,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任何不全面、不整体、不正确的观察就会导致与真实相去甚远.如何厘清非真实、假象的教育观察事实,这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观察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有两种途径--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拓展观察样本、资料收集范围和比对范围是一种追求逼近真实的重要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多角度观察、改变观察策略、建立系统观察程序也是逼近真实的重要方法.从观察认识论的角度上看,摒弃"以偏概全"、"刻板印象","有色眼镜"的观点,树立科学的观察真实观,是从根本上构建教育观察真实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根据网络小说《网逝》改编的电影《搜索》,打破了陈凯歌一向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惯例,而以现实主义精神关注当下。影片以极尽真实的案例展现了在信息"内爆"时代"超真实"幻象构建的详细过程,阐述了"超真实"的存在对"真实"所构成的威胁,指涉了作为主体的人在"超真实"年代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大众对于当下"真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艺术真实是学创作实践的重要原则之一。艺术真实的有无及程度是衡量创作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在当代艺实践中,艺术真实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有生命力的范畴。艺术真实既不同于日常生活真实,也不同于科学真实,它建立在主体亲历基础之上,以自觉的虚拟的想象的形态存在于艺术世界之中,是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艺术阐释。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失真"现象呢?课堂变成执行教案的过程.究其课堂教学"失真"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本身忽略了课堂教学真实本色的展现.而新课程中备受关注的"动态生成"的理念却恰恰追求了课堂这种真实本色的回归.那如何关注生成,还课堂一个真实本色呢?一、教学设计:在简单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二、教学过程:印时探底,步步推进.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还要在课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随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三、课堂生成:把握"尴尬",呈现精彩.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尴尬时,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