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的古代诗歌,具有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因此,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培养语感,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孙旭东 《现代语文》2014,(10):101-102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光辉灿烂,而诗歌教学也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了审美的快感。诗歌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智慧。然而,当今高中语文对诗歌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就平常课来说,一般就是先翻译诗歌,接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教。有些教师更是急功近利,直接将译文、手法、情感等内容用投影仪直接显示在黑板上,学生当成背诵材料全部背下来。从考试分数上看,这种手法貌似很有效。然而诗歌的美感、诗歌的意蕴早已荡然无存。公开课则大多重视诵读,老师抛弃了各种手法,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感、主旨。追求“热闹”、“好看”。在个人读、教师指导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基础之上,有能力的教师再范读之后,课堂也推向了高潮。可是当热闹冷却、繁华落尽之后,反思本课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  相似文献   

3.
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分析少了,学生难以领会其神韵;分析多了,学生便如坠五里云雾,似隔岸观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诗歌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总结出了诗歌教学的四个“不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作文水平。读,不妨让学生“摇头晃脑”。诗歌,有其独特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其中也包括一些优秀的新诗,是非出声诵读而不能得其神韵的。教读过程中,我借鉴了古代…  相似文献   

4.
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以其自成曲调、情通古人、修身养性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吟诵阅读法的特点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认为吟诵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一步从诵读“诗韵”、启引“诗思”、体悟“诗心”、践履“诗行”四个方面探究吟诵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诵读它、学习它、欣赏它,对提升文学素养、培养诗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全面的认知,通过创作实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拓展诗人的背景知识,提倡教师亲自创作,给学生更真实的创作感受,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涉及古今中外,因此,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落实诵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独特的美感,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因此,要读好一首诗,首先,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其次,进行分类诵读,自然接受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进入诗词的海洋,领会诗中的“情、爱、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8.
"诗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我国古典诗词更是后人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为此,高考特地设置了诗歌鉴赏题,但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较低。为改变现状,可采用"读、悟、评"多样化结合的方式,即从诵读入手,感悟和评价相结合,探索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双向的诗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诗歌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古典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分量不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读以养目,鉴以养心”的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师: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举手,哇,多得很;那么喜欢读诗歌的举手,哟,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太爱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11.
在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朗读是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进而培养语感,提高感受和领悟能力。讲究声韵、平仄、节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显著特征。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就深得诵读的深味,他指出:“大抵学古文,必要放声疾读,祗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曾国藩读诗更是“高声朗读,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古典诗歌的朗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读出节奏。胡适《谈新诗》中说:“诗的音节全靠两个重要分子:一是语气的节奏,二是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一首乐谱需要节奏统一…  相似文献   

12.
白钰 《语文天地》2013,(17):41-42
中国古典诗歌是国学经典,学生从小就有涉及,无论是从文化的传承,还是从语言能力的提升,或是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的角度,加强诗歌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那么诗歌教学有什么有效途径呢?一、诵读——以读促情  相似文献   

13.
黄国华 《考试周刊》2011,(45):35-36
随着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古典诗歌鉴赏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作者认为诵读是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四味"——情味、意味、韵味和美味。  相似文献   

14.
蒙玉美 《广西教育》2008,(32):24-25
诗歌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吟诵,但当前诵读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学生对诵读认识模糊、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显得很随意、不系统。因此,研究中学诗词教学中的“朗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的方法是什么呢?是诵读。诵读是“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最有效的办法”。要想使学生品得其中真味,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相似文献   

16.
诵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千百年来被语文老师所采纳。尤其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人们更是得到空前重视。但在今天小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对诵读缺乏应有的重视。笔者将从诵读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以引起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诗歌教学中,要通过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和以练带学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诗歌教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古典诗歌又是高中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40多首古典诗歌,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作,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受到读的钟爱。有些青年读说:“我们很喜欢读古诗,但感到难度太大。读古,疏通了字就可以大致读懂:  相似文献   

20.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