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心理学的历史回顾,认为数学在心理学的启蒙、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认为没有数学的参与就没有科学的心理学,数学是心理学的科学脊梁,数学的心理观和心理学的数学观是心理学的科学精髓。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心理学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学在心理学科学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观问题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心理学发展、建设及未来走向的指南和航标。它构成了心理学家的视野,导致了他们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以及容纳什么和排斥什么。心理学发展史上,有自然科学观、人文科学观、超科学观等观点或理念。文化心理学现在对上述心理学“现”批判性继承基础上,主张将心理学置于文化框架中,深入探讨文化心理观下的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者生存方式应有的内涵,扩展实证科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
科学观是学科发展的前提。西方心理学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观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观的对立。虽然两种心理现也试图融合,但仍然不能使心理学走出危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及心理学科学现重建的思考。新的科学现只能是“有差别的统一”的“星丛观”。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心理学的研究才能真正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4.
人的素质及其教育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并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素质教育与心理学密不可分.素质教育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就应当积极而科学地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人的素质结构可以分解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心理学原理对素质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学生观”和“教师观”等方面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5.
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不过百年,但在我国历经千年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已经孕育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试从发展观、学习观、德育观、个体差异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六个方面,将我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到了两者存在的诸多交叉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文论依据,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各流派一直呈现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主义的对立,这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当时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影响的结果。心理学学科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现代心理学应在科学人文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论,谋求统一的完整的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心理学受其狭隘的科学观的影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缺乏“人性”的科学;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使“人性”这一主题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心理学要结束危机,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唯科学主义的狭隘的科学观,重构一种与自身性质相符的新的大科学观——科学人文主义,以实现心理学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现代心理学科学观的哲学反思与理论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观都具有本体论的特征,他们把人性看成是本质前定和自然已成的,要么把人的心理物化,要么把人的心理神化,使心理学的研究远离生活世界。所以,心理学的科学观应该突破这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研究目的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位。  相似文献   

9.
现代认知派对情境学习和建构学习观的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和核心部分。由于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理论的探讨一直热情不减。虽然学习的认知观点已成为现代学习心理研究的主流[1],但是在认知观的内部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情境学习和建构主义与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观均存在较大的分歧。现代认知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不是同一个概念,现代认知派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严格按照信息加工的研究范式研究人类学习的观点,它直接探讨人类认知的内部机制。从学习理论发展的科学发展看,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观更能经得起科学的考验。本文企…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学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 ,才能很好地发挥心理学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心理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观、新的教学质量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师观、新型师生观等。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借鉴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职业学校借鉴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者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选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视角.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内核.学校心理教师要选择和建构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范式,树立积极的人性观、健康观与发展观,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形成积极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扮演积极的心理教育者专业角色,建立积极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把握积极实践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考试对象、性质和目的 小学教育专科班招生考试,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应届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根据国家颁发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程教学大娜的基本要求,结合中等师范学技毕业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选拔适合小学教育的优秀中师毕业生为宗旨,制定此考试大纲。 二、考试目标与形式 心理学考试依据教材《心理学教程》(第三版),主要测试考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现,以及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小学儿童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教师教育观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学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很好地发挥心理学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心理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观、新的教学质量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师观、新型师生观等。  相似文献   

15.
叶浩生  杨文登 《教育研究》2012,(6):103-111,149
桑代克在尝试教育心理学科学化的同时,背离了詹姆斯、杜威等教育心理学的祖父辈人物与教育亲和的思想传统,从对学校教育问题有真实兴趣转向了蔑视学校教育实践,造成了心理学家对教育的一种傲慢态度。同时,也在教育心理学内部形成了两种对抗的观点:一是视教育心理学为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是实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二是视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情境中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教育心理学领域中这两种观点的分歧,究其本质,是两种科学观的对立,反映了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对立。新近在心理学、教育学中兴起的循证实践,在方法论层面为超越两种教育心理学的分歧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之一,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在积极理念的指导下应当具有全新心理健康观,包括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发展观、人本观.同时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研究思路,创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实践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开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始发展阶段和失去规范阶段。目前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和心理学科学观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未来方向是:树立科学的“大心理学观”;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化。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在积极理念的指导下应当具有全新心理健康观,包括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发展观、人本观.同时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研究思路:创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实践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欧阳常青 《天中学刊》2007,22(1):132-134
理论心理学有应然和实然两种功能。理论心理学应然功能的实然化,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学术大师的推动等条件,其实现过程为:人性观的重塑,人性观的传播,人性观的实践以及人性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