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6,(3):45-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铸剑》有着相同的主题——复仇。从对两部著作的复仇情节的对比、复仇主题的深层透视、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两位文学巨匠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演绎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复仇主题本身在两个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纳瓦依是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操用突厥语族语言的诸民族的文化史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和令人自豪的地位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对纳瓦依的著怍(Mejalisun-Nafais)以及该著作中提及的文学艺术火家发其创作活动的论述,说明纳瓦依在这部著作中所强调的诗人应有的道德问题以及这部著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1世纪初的八年中,这一研究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新趋势:1.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重大深入;2.鲁迅与中国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3.鲁迅与中国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视角;4.鲁迅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得到了系统的全面梳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引领着这些趋势的潮流,展示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学影响是必要的工作。上千年前,中国文学早已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南人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地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精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当中,鲁迅是被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也是越南普通高校选择作品授课的唯一的一位。鲁迅得到了越南人民的感情与敬仰,其越南读者日益增多,研究鲁迅的著作数不胜数。越南人喜爱鲁迅不仅因为他是越中两国文学交往的主要桥梁,而且还因为他平易近人。鲁迅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极为深刻,他在越南文学事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突出越南民族文学的革新化、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从此进一步肯定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大概是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达7年之久的缘故吧,鲁迅一向对日本怀有特殊的感情,对日本文学也较为重视。由于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促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故他的目光多投向俄国和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西方国家的文学不太重视。而在东方国家中,鲁迅最为注重的是日本文学。他早年走上了文学道路时,就曾与日本文学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他创作白话小说,曾从日本文学中汲取过营养。20年代,他还翻译了不少日本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本世纪初,鲁迅赴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与日本文学的接触。这个时期鲁迅对日本翻译的欧洲文学颇感兴趣,对日本文学则接触不多。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对于日本文学,当时殊不注意,森鸥外、上田敏、长谷川、二叶亭诸人,差不多只看重其批评或译文,惟夏目  相似文献   

8.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20世纪的中华民族之魂,鲁迅的著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即便是鲁迅研究专家,也鲜有见过全部的鲁迅著作手稿,这对于世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在鲁迅纪念馆的大力支持下,福建教育出版社将《鲁迅著作手稿全集》影印出版。为了保证质量,采用了中国优质宣纸,大十二开套色影印、线订,织锦缎函套。《全集》由肖振鸣编辑,启功题写书名,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为学术顾问。《全集》的影印出版,既为鲁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使文物藏之于民和用之于民。《全集》是各图书馆、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0.
<正>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散文文笔简洁、平实,风格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满幽默风趣,三言两语蕴涵人生哲理。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与《秋室杂文》,被朱光潜称为"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雅舍小品》更是风行全世界,先后印行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1.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一束     
正"鲁迅与马克·吐温图片展"在洛杉矶开幕为期一周的"鲁迅与马克·吐温图片展"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举行开幕典礼。本次图片展由鲁迅文化基金会、美国鲁迅文化传播协会和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介绍鲁迅与马克·吐温两位文学大师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展示鲁迅故乡绍兴风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就如一颗璀璨之星世界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在他的作品中大多以爱情和荣誉为主题,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同样有宣扬道德的烙印。本文从莎士比亚的几部代表作入手进行分析,从道德角度透视莎士比亚的著作,寻求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渗透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曾经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后又在国际文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知名作家和学者。但在国内文化艺术界,他却在一个长时期内被忽视,未得到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或者几乎不提及他,或者提及时多从反面否定。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林语堂的印象,多从鲁迅文集的有关注释中得  相似文献   

15.
正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是国内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学者,有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他的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梁实秋先生最喜欢书法艺术。他曾在文章中这样说过: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  相似文献   

16.
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涵摄了启蒙、文学、革命这三个在20世纪具有根本性的议题。其思路既延续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又与早年著作《反抗绝望》遥相呼应。通过对"正信"、"本根"、"心声"、"内曜"以及联系这些名词对鲁迅文学的解读,汪晖触探到了鲁迅思想坚实的内核,发掘出了内在于中国历史的现代性主体。现代性主体的展开最终呈现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悖论姿态。  相似文献   

17.
经典的中心——谈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在他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建构中,莎士比亚居于经典的核心。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上,运用其"影响的焦虑"理论进行考察,发现莎士比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语言表现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相对于传统和他人的研究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这与其特殊的理论关照和特异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提出了"反元叙事"的概念,这一概念投射到文学的层面,则主要包含了对宏大叙事的违背和总体性的解体。以这部20世纪70年代末的著作所包含的关于后现代的含义来反观中国新时期文学,能够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所具有的后现代特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告诉学生,"诗歌"简称"诗",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为四大文学体裁,荷马、李杜、莎士比亚、海子同为"诗人",旧体诗词、白话新诗及种种形式的外国诗,也都被归于"诗"的名下。就语文教学而言,这种分类方式在情理之中。然而,透过古体诗词写作选修课,我们是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诗"这个汉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所代表的文学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