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2.
仲秋的第一个晚上,我受编辑部的委托,拜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自学成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何光岳先生.光岳先生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早已闻名遐迩.我同他是老相识,而且多次欣赏过他的藏书.他住在翠湖园内二号楼,人熟地熟,我径直敲门而入.说明来意之后,他热情地把我让进了书房. 这是一间大约十八平方米的房间,门框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硃字匾额,上书“十无斋”  相似文献   

3.
张大千(1899~1983年),字季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他是我国近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国面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他更是卓有成就。上世纪30年代,他曾执教于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后来,他在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蜚声国际,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仿古画作可以乱真,“骗”过不少鉴别大师。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文艺创作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向前发展的添加剂,一部文艺发展史,其中就内含着创新史。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创新,“创”字本身就是“始”之义,即“制于其初也”。清代戏剧家李渔甚至提出创新要“意取尖新”,不仅要新,而且要求抓住“新”的尖子。在西方漫长的文艺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也一向重视创新,俄罗斯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在《论诗的技巧》中就曾说过: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的“秘密”;一个真正的诗人功绩就在于他以新的方式,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生活现象,讲述另一些人还  相似文献   

5.
穆青走了。我很喜欢众多新闻媒体给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大家冠以“一代名记者”的头衔,虽然他生前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确实,穆青是以“一代名记者”立世的,毫无疑问,他的名字,仍会以“一代名记者”传世。有关报道的一个细节格外值得我们新闻同行重视、动容:“了解穆青的人都知道,他很少给人题词,实在推不过去的时候,他题的永远是四个字———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勿忘人民。字字千钧。不仅做官的要牢记这四个字,做记者的,同样要记住这四字箴言。它应是我们的“四字经”。穆青同志正是这“四字经”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6.
本人写了“武进县地方工业局帮助乡镇企业提高接受联合能力”一稿,8月4日新华日报见报时,稿中“湖塘镇苎麻厂”却成了“湖塘镇萱麻厂”。“苎麻”何以成了“萱麻”,且何谓“萱麻”?令人不解。仔细想来,大概是编辑同志误以为作为“乱用简体字”,把“宣”字写成“苎”字,于是想当然地把“苎”字“改正”成“萱”字的缘故吧。可是,殊不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代中期,记不真是否1957年,我在古典文学出版社供职时,曾经责编过吴小如的《读人常见书日札》;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了《常谈一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两书的书名都带“常”字,看来他喜欢这个“常”字,  相似文献   

8.
无论做什么事,来不得一点“想当然”。写文章,编书刊,也是一样。“想当然”一词,据《辞海》说是来源于孔融。东汉末年曹操攻破了袁绍的邺城,让曹丕娶了袁绍的二媳妇甄氏。孔融写信讽刺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一时没有明白过来,还问这是什么书上讲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读过《古文观止》的人,大概会记得苏东坡也闹过一次“想当  相似文献   

9.
现年四十又四的苏州日报记者沈锡春,在姑苏古城的工商企业界,可以说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了。然而,令人羡慕的倒不是这个“修过地球”、学过“速成财务”、“干过‘供销行当’”的人,他敏捷的笔触下,近八年中已流出了3000多篇,计115万字的文稿,他的笔名——夕春,已为苏州企业界所熟知;更是因为他这样一位个子不高、品貌平平的新闻记者,有幸结识了一批“信得过”的“老板”朋友。长城电扇厂、香雪海冰箱厂、苏州吸尘器厂、达胜皮鞋厂……只  相似文献   

10.
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有光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黄宗羲推其文章为明代第一人,清代桐城派更是将他奉为宗师。在历来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以及在其它一些研究明代文学的著作中,在谈及归有光时,都毫无例外地将他和王慎中、唐顾之、茅坤四人一起归入“唐宋派”,把他看作是唐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唐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名称,并不见于明、清两代的文论,是近代文学史研究者总结出来的。之所以称之为“唐家派”,是因为他们都共同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推崇秦、汉散文的复古理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学习唐、未散文的主张。在文学史上,“唐家派”是作为“秦…  相似文献   

11.
人们浏览报纸时,一见“会议”二字往往避之堆恐不及。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想当然地认为会议报道就是没人看,他们认为问题在于会议没意思,责任不在新闻。这种看法大错而特错了,会议是一种客观存在,会议报道是媒体制造的一种新闻产品,新闻产品没有市场,责任当然不在会议,而在媒体。  相似文献   

12.
平时读报、看稿,一个“都”字,常常引起我的疑虑:真的都是这样说的,这样想的,这样干的?诸如“都啧啧称赞”、“都十分激动”、“都踊跃报名”之类,几乎天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见得多了,一般也都不把它当回事——报上“约定俗成”的语言么,较不得真的。 然而,近日读了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尚志同志的一篇文章,读到了他讲的一个关于“都”字的故事及经验教训,敬佩之余,顿觉也有必要对这个“都”字来一番计较。 李老的文章是回忆1984年6月彭真委员长到天津过“七一”的一篇追记,生动而感人地记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文中有这么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13.
冰心 《湖北档案》2016,(11):39-40
我和郭小川熟悉,是1955年他在中国作协当党组副书记的时候.我们曾一同参加过1958年8月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他似乎从来没有称呼我“同志”,只叫“谢大姐”.我对他也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地爱怜.我觉得他在同时代的作家群中,特别显得年轻、活泼、多产,才华横溢.关于他的诗作,读者们早有定论.关于新诗,我又早已是个“落伍者”,在此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讲些我和他两人之间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4.
游走于写作、书法、篆刻三界之间的李学彦.被朋友称为“三栖”艺术家。对此说法,李学彦淡然处之,“受之有愧”。对于自己在艺术上取得的一些成就,军人出身的李学彦总是谦虚而低调。他认为“艺术”二字,术是方法,方法每个人都能掌握,而艺在心里,在脑海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方法论,也不是每一人都能抵达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家,大都出自根基深厚的书香世家.可就在洞庭湖畔岳阳县偏僻的平桥村,却出了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何光岳. 他,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节衣缩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清贫,买书、藏书、读书,夜以继日地刻苦自学,自费调查,考察研究,潜心笔耕,先后出版了《中华民族源流史》、《中华姓氏源流史》等40多本书,学术专著字数达2883万字,还有1600多万字的著作正待出版.  相似文献   

16.
我在检查小孩的作业时,不断发现一些错别字。当向他指出时,孩子还满有理地说:“电视上就是这样写的。”我细细一想,确有其事。例如:电视广告、节目预告等都有错别字发生。我和一些教师谈起此事,他们也有同感。如将“音乐舞蹈”写成“音乐舞(足刀)”;行人要走横道线的“道”字,写成“(辶刀)”字;球场休息的“场”字,写成“?”等等。电视在我国已走向普及,家庭对电视的接触日益增多,而小孩又十分敏感,模仿力强,  相似文献   

17.
弃甲曳兵其中的“曳”有时被读成yì(义),也有时被写成“弋”,这都错了。“弋”读yì,表示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而这个成语不表示这种意思。“曳”读yè(夜),表示拉着、拖着。成语形容败兵丢盔卸甲,拖着兵器逃跑的样子。气势汹汹有人认为这个成语是形容人发怒时凶狠的样子,就想当然地写成了“气势凶凶”,结果错了。可以说“凶狠的气势”,但不能说“气势凶狠”,更不能说“气势凶凶”,“凶”字不能叠用。“汹汹”是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含贬义。形容人或动物发怒时凶狠的势头,写“气势汹汹”才对。气喘吁吁“吁吁”和“嘘嘘”…  相似文献   

18.
马普托年轮     
杰阿金是所谓“白莫桑比克人”,他的父母是葡.萄牙血统的白人。1975年独立革命后,他去过葡萄牙和瑞典,最后还是回到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开一间葡萄牙语学校。他个子不高,八字须,英语流利之极,活像海明威小说里的佣傥人物。许多外国使馆雇员乃至大使都是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记者文摘     
数字与地名 一些有数字构成的地名,容易把编辑们搞昏,尤其是那些马虎先生更易如此。比如浙江省有个“三门”,河南省有个“三门峡”。有些编校们一看到“三门”,就想当然大概是把“峡”字给漏了,于是大笔一挥,加上一个“峡”字,结果错了。类似情况亦不少见。 在我国县级以上城市名称中,有许多是以数字开头的。除了“一” 以外,从“二”到“万”的城市名称遍及20多个省份。现收录如下,以备查阅。  相似文献   

20.
“风格即人”。很多人都认为这话是马克思说的,也有人说不是,并且旁征博引,搬出好多资料。我到图书馆查了查,证明后一种说法正确。我认识上的一个错论也由此得到纠正。“风格即人”是谁说的?是18世纪法国一位博物学家布封说的。布材是科学家,也是著作家。他写的(自然史》在世界上很出名。他专门论述写作问题,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风格则的讲演。“风格即人”就是这篇讲演中一警句。“风格即人”,遮普普通通的四个字,一出世就像插了翅膀一样,漂洋过海,活跃在各国许多文人的笔下,并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赞赏。这里恐怕包含看一些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