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廷为先生在《对“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商榷》一文中说:“片面夸大传统的教学方法,竟把旧中国留下来的污垢浊水——片面重识字的偏向——不加批判地继承下来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的经验,是污垢浊水吗?从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经验看,儿童初入学一两年内都是侧重识字过去的识字课本《史籀篇》、《急就篇》、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多彩多姿,思想非常活跃,成果也很丰富。其中识字教学改革尤其活跃,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主要采用集中识字教学方法。史传《史籀篇》《仓颉篇》就是秦汉以前的蒙童识字课本,魏晋以后一直到清末一千四百多年间,  相似文献   

3.
《急就篇》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被完整保存下来的一部童蒙识字教材,全篇分为"姓氏名字""器服百物""文学法理"三部分,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儿童启蒙教育思想,细数下来具有文学知识、人文思想、诗意审美和规范书写的启蒙功能。这也给我们语文启蒙教育以丰富的启示,语文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进行立德树人的语文德育教育、将音乐融入语文古诗词教学同时也要注重书法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4.
我国字书源远流长,《汉书·艺文志》就载有《史籀篇》(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母敬时《博学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除了《急就篇》流传至今外,其余都已亡佚。这些书主要是为了学童诵读而编纂的,实际是一种识字教材,《急就篇》开头几句就清楚地说明了这种目的:“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不言而喻,这些书对于文化的普及、汉字的规范,都是起了好作用的,但还不是字典。  相似文献   

5.
《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晚年所著的一部童蒙识字教材。运用文字学理论和相关字书,对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的编排体例和文字释义进行考察,指出该书作为童蒙识字教材,在编排体例、字形分析和释义上存在少量不足,为该书的阅读和各种研究提供一些语言文字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早在公元前7—8世纪,我国已经有了学童诵读的识字课本,叫做《史籀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全书共15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太史所作。《史籀篇》就是周代太史用当时通行的字体——籀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也称为大篆),所写的识字课本。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全国文字,进行了我国历史上汉字的第一次定型和规范化工作,将籀文简化,创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识字教学历史悠久,从周代的《史籀篇》到清末的《文字蒙求》,历时近3000年,创造了独特的识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识字经验。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与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被宋朝官方定为通用蒙学识字课本以后,形成了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8.
《开蒙要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童课本之一,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开蒙要训》的用字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一步揭示出童蒙课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急就篇》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此后长期广泛流传,主要被作为儿童识字课本,但就其功用来说,实兼有语、常识课本的性质。此书涉及当时自然知识和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对于资料相对不足的秦汉史研究来说,又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理应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秦汉社会史、化史的研究,确有加以深入挖掘和利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周秦至汉唐。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 ,以识字为主 ,同时进行品德教育 ,并包含各方面知识。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 ,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 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 ,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 ,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 ,取名《仓颉篇》 ;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史游作《急就篇》 ;李长作《元尚篇》 ;杨雄续写《仓颉》 ,取名《…  相似文献   

11.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急就章》又名《急就篇》,约公元前40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汉代章草。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全文共1394字,洋洋大观,无一复字,是以韵语写成的供儿童学习的识字典籍。  相似文献   

12.
一、多角度辨形 ,解剖识字解剖识字是把一个汉字根据其字形按照一定的角度分解成若干个学生能识别的简单汉字或简单组成部分 ,然后把各个汉字或部分组合回一个汉字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在我国教学史上早已有所研究。汉代黄门令史游写了《急就篇》 ,首先提出了“以类相聚 ,连篇成韵”的集中识字法 ,南北朝有《千字文》、宋朝有《百家姓》、《三字经》等 ,都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汉字有独体的 ,有组合体的。儿童观察字形是从整体轮廓开始 ,然后才到个别部分 ,书写时容易漏掉字的细节笔画或把字的复杂部分换错。解剖训字是…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委完成一项与少青年思想道德紧密相关的基础工程,组成强大的编委阵容,编写了一本《新三字经》,要求全省中小学生人人背诵理解,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初版发行900万册,在全国引起轰动.我国历来有训蒙教育的传统.秦汉就各有号为“三仓”的三种启蒙识字读本.又有《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千字文》等,都是向学童介绍日常生活事物,以识字为目的的.最早的《三字经》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著,又经明清人增补而成.它在识字启蒙的基础上注入儒家礼教的思想内容,体现了修齐治平、劝学励志的教育思想,涵盖了三才、三光、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训诂、四书、六经、三易、二礼、三传、四诗、五子等小学知识,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等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五帝以下各朝代的历史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一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个中国儿童学习的首选内容。古代的童蒙教育和现代的小学教育都重视汉语的教学。在各门学科中,小学语文可算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了。始于周秦的中国古代童蒙教育“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等伦常之节和诗书礼乐典章制度之文”,其主要内容是以语文为主的,大致可分为识字、习字、学诗、作文、读史、学经等。汉代的教师被称为书师,一教学生识字,二教学生经学,以《孝经》、《论语》为主要教材。自唐代后,由于受科举考试注重诗赋的影响,开始进行诗歌教学,开我国蒙学习诗作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教育的宝库当中,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谓"蒙",古籍中的解释是:"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由物及人,就引申为人处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之中,故须启蒙,或者发蒙.所谓"蒙学",即"启蒙"之学. 据《大戴记》等典籍记载,夏商周时就建立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汉代称"书馆"或"学馆",教师称"书师".学校以识字教学为主.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如《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史游所撰《急就篇》流传下来.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则每句押韵,以便诵习.  相似文献   

16.
正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寻隐者不遇》《登鹳鹊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被删去。相比旧版,今年课本变薄了很多。但记者也发现,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会不占用太多课时。(8月26日《新闻晨报》)其实,上海此次一年级语文新课本的修订幅度很大,7个单元45篇课文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删去古诗只是其中的改变之一,为何却引发了  相似文献   

17.
<正>一、《百家姓》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它究竟有什么用?答:《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都是童蒙读物,而且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最为流行的童蒙读物,所以并列号称"三百千"。《百家姓》将中华姓氏排列成四字一句,辅以韵律,供孩子们认字用。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二、在《百家姓》出现之前,有没有类似的书?为什么偏偏这本《百家姓》最为流行?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清同治年间的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字蒙求>中的直音韵母、声调系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这些直音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与现代南昌话基本一致,也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一百多年来南昌方言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9.
为不断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扩大扫盲成果,省教育厅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和业余教育专职干部新编了《识字课本》及《教学参考资料》,并于九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在昆明召开了扫盲教材、教学研究会,介绍《识字课本》的内容及编写意图和系统,学习汉字基础知识和识字教学法。来自全省各地的业余教育专职干部和扫盲教师104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新闻晨报》8月26日)有舆论关注此举的减负效应,有的则关注该不该删除诗歌。在笔者看来,教材变薄,符合教改的方向;但因教材变薄,就认为学生负担大为减轻,则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