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的学习     
黄影 《中学教学参考》2012,(18):104-10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国古代圣贤的生命体悟。教师是文化人,是读书人,是教书人。不读书,无法教书。只有读书,才有熊熊燃烧的思想之火。事实也正是这样,我国千百万教师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同时,始终把终身学习当作充实生命的习惯。学习是一个话题,与"四学"有关。正如《教育——财  相似文献   

2.
近日,《文汇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语文老师不读书,谁读书?!"的文章,指出一些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和作文题目,自己却不读书、不会写文章"的现象,并对此表达了担忧:"不读书怎么教书?不读书算什么读书人?"或许这篇文章讲的是部分现象,但教师阅读量总体偏小,却是不争的事实.两年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以上海8个区县22所小学522名小学班主任为对象,调查其阅读状况,结果是,老师们每年阅读的除任教学科以外的书籍不足7本.  相似文献   

3.
投资读书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在的教书人已没有多少人在读书了。教书教书,不读书如何教书?不读书如何引导学生读书?众所周知,一个教师不读书,是无法提升自己,也无法应对当今社会的各种挑战,更无法胜任神圣的教学岗位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生命的全部意义有两大要义,即:读书和教书。显然,教师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是为了教书,要教书必须要读书,读书与教书两件大事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主旋律,这最起码的常识每一位教师是最清楚不过的了。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出现了一种与教师生命主旋律极不和谐的音符——休止符,即教师不读书。  相似文献   

5.
吴非老师说过,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教学风格应当百花齐放,但是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应当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教书也要站直了教书,跪着教,和不教书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时下。读书之风实在不敢恭维。浮躁短视的社会心态,短平快的工作节奏,使得静心读书的时空窄之又窄,教书人的读书状态亦然。其实,读书之于教师怎么说都不为过。有人说,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天不读书,同事知道;三天不读书,学生知道。显然,教师只有不断读书才配以读书人的身份走上教书的讲台,也才会有与孩子们对话的底气。  相似文献   

7.
我们每天都在教书,如果有人问:"老师,今夫你读书了吗?"可能很多教师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作为一个教师不读书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这一回事业单位加工资,我们教书的多少也得了一点实惠,钱包略略鼓起来一点,这当然可喜可贺。我进一步想问的是:我们教师的书包鼓起来没有? 教师不读书已成了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顽症了。这当然不能怪教师。因为第一,他没有时间读,从早忙到晚.教学以外的事务比教学事务多得多.孩子一个个都要管住,出一点事就要倒霉。哪有时间读书?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读书     
当年若是有人问我“:文化人之中,什么人读书最少甚而不读书?”我会说“:至少包括教师。”有人会认为我的话自相矛盾。理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教书必先读书,怎能将教师归在读书少或不读书那一类呢?我说的教师读书少或不读书,主要是指:教师除了必须去读所教科目的课本、教材以及该科目的参考书之外,几乎很少去读或根本不读与之“远缘”的“杂书”。举例说,理科教师中没有读过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史学读物、哲学常识的人大有人在。文科教师中连起码的科普读物也没有读过的人尤其多多。即使是文科教师本身,虽然向学生讲过语文课本中某些古…  相似文献   

10.
与朋友们交流,听到许多关于读书的议论:有人说,在中国,那一群最应该读书的人,就最不读书;有人说,现在有许多“三本书”老师,意思是仅仅靠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教辅资料就可以对付老师的工作了.这些说法显然偏激,不过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教师阅读不多的事实.当然,我还看到有些读书不可谓不多的人,但他们对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问题、教育问题包括语文教学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简单、肤浅、片面,有时很极端、愤青.我常费解:不是说读书使人明智吗?怎么会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生命的全部意义有两大要义,即:读书和教书。显然,教师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是为了教书,要教书必须要读书,读书与教书两件大事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主旋律,这最起码的常识每一位教师是最清楚不过的了。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出现了一种与教师生命主旋律极不和谐的音符———休止符,即教师不读书。据《中国教育报》在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教师阅读书籍种类排序中,教学参考书籍居第一位,其他调查也都得到同样的结论,教参(包括教辅书)已成为中小学教师阅读的重要书籍。…  相似文献   

12.
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教书之人何以不读书?  相似文献   

13.
南阳  雷松 《教育文汇》2009,(9):13-15
每一所中小学校长都明白教师教书首先要多读书。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懂得读书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读什么?校长们也会列出一大串书目。怎样读?老师们更会说出个一二三四。不过,当一本本书真的上了图书室的架,或摆在教师案头的时候,不少校长和老师犯难了—这么多的课程,这么重的作业,哪有工夫来读书呢?  相似文献   

14.
<正>成人的阅读与孩子的阅读往往是两条平行线,成人读成人的书,孩子读孩子的书,两者之间少有交集。因而教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不懂得老师,师生之间往往没有关于阅读的共同话题。一般说来,阅读是私人的事,但教师的阅读又不单纯是私人的事,因为教师还要面向学生教书。如果教师的阅读视野里没有学生,书读得再多也未必能教好书。笔者曾应邀在"南京市中语会读书部落"群中主持了一期"群聊书吧"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读书,  相似文献   

15.
有识之士曾说过: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缺陷。咱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沉缅于琐事之中,书读得太少,是语文教师品味不高的根本原因,“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这样说,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在远程教育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有我们众多教师生存的空间?因为真正的教师应该是无法替代的。甚至是不可模仿的。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理应是一个读书爱好者,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老师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书人,首先要做一名堂堂正正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6.
陈芳 《教育情报参考》2005,(6):35-35,41
“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读书”,这已经成了报纸刊物、网上网下一致的判断,各种实际观察和数据调查也在说明着教师读书的缺失状况。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教书者不读书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对教师不读书的批判、指责声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曾几次形成教育高潮,其间也几次造成教育的降温。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又面临一次令人忧虑的滑坡,这不是指数量和形式,而是指质量和内容。无庸讳言,近几年来,大学生中不读书、混文凭的现象已非罕见,“读书无用”再度泛滥中华;更令人忧虑的是教书的降温。近年来,教师的热点一直不在教学上,忙了创收忙职称,忙过职称忙住房,又是准备出国,又是子女就业,忙得不亦乐  相似文献   

18.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19.
<正>读书是一种修养,读书能明理,读书能修身,读书能养德。为此,教师要读书,教师必须读书。教师只有把读书视为一种习惯时,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才能用现在的知识,培养好未来的人。优秀的教师就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一、读书是教学的需要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扪心自问:教书,没有"书"教什么?不读书怎么教?多少教师任教很多年,有的到退休都没有多大的改变,为什么?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因他们不读书或者读书少,因而,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工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教书     
<正>教书的人不读书怎么教书?但确实有一些教师不读书却在教书。"书"有两种,形而下意义的书是有形的书、有字的书;形而上意义的书则是无形的书、无字的书。对师生而言,有字的书即指教材,也包括一切课外读物;无字的书则是社会现实、宇宙人生。"教书"不仅要教学生读第一种书,更要教学生读第二种书。也就是说,不仅要教会学习的方法、考试做题的技巧,更要让学生有求知热情,能够主动探索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