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摹画是培养学生绘画基础的主要手段,这种形式的绘画教学要求学生正确而真实地描绘周围环境中各种现象和事物的形象为主要特征,以写实再现客观物象为重点的训练。学生通过训练可以提高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对客观物象的正确认识、理解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感知、观察、想象、技能诸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一、临摹画能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一)对比例估计的认识比例关系是对各种物象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大小、长短对比的一种量度关系,对比例正确的判断是衡量是否有造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二)对…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是现代山水画大师,同时擅长花鸟绘画.他的山水画气势雄浑,富有神韵;花鸟画则淡、静、古、雅,意多闲逸.在其花鸟画中,所取物象不求形似,注重传达物象的内在美感和情趣.他强调书法入画,并把太极图的内在哲学原理巧妙地纳入绘画理法之中,在石涛的"一画"说之后提出了"一点"说,使中国画的笔法认识论重新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速写是锻炼绘画基本功的一种方法,通过速写可以锻炼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美的因素。 儿童速写有助于帮助儿童从画想到的东西逐步发展到画所看到的东西,有助于促进了儿童视觉和知觉的结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瑟海姆认为:儿童创作相当于他们知觉到的物体的二度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年希尧《视学》前后两版的序言对"西画东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就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发展史而言,年希尧对宋代"仰画飞檐"这桩美术史公案的回应和不同时期对透视画法认识的差异确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唐卫萍 《美育学刊》2013,(1):97-107
"墨竹"创作的传统由来已久,直到北宋时经过文同之手,"墨竹"才作为一种经典绘画样式确立下来,成为后世画家模仿的典范。文同在对画竹技法进行探索的同时,将"君子"人格注入到墨竹的创作之中,"画"出了士大夫眼中理想的竹子。"墨竹"由此成为士大夫绘画创作的经典题材。文同墨竹创作逐渐成熟并扩大影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墨竹"绘画样式在北宋画坛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绘画表现物象,传统的美学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用的方法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绘画思想的核心是: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感情移入.用线造型,是我国绘画技法的重要表现手段,不论描写任何物象,画家创造出明快、犀利多变的线描,以适应不同的物象与质感.构图上,采用运动透视的构图法.中国画家运用色彩,从来不是"自然主义"的,他们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配备增强感染力的色调.他们敢于突破"自然物"固有的色彩,代之以感情中酝酿的色彩.近些年来,中国画"变形"之风较盛,风靡全国.  相似文献   

7.
素描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是一种绘画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法,在时代不断发展前提下,中国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素描表现不断改变。一幅好的中国画应该具有时代笔墨语言,而其中素描的表现形式探索,使其成为中国绘画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同时使得我国传统绘画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美感。本文具体探讨中国传统画中素描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注重引导儿童去观察和感受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要素,是一种理性认知方法,比如事物的大小、多少、形状、质感等,都由观察获得。感受属于感性的、直觉的,是用心中之“眼”去体验。通过观察和感受,获得对事物理性和感性的初步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表现能力。例如,《立体绿化》这课的要求是,通过想象,把楼房绿化的景象画下来。我结合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不同的绘画体系,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都相差甚远。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然而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态度。探讨相差一千多年的两种绘画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为艺术家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的绘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教学标准为"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对初中阶段中国画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诗画同体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大特点。明中叶,文人文化的泛化与世俗文化的兴盛同步,使得这一时期的诗画同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唐寅诗、书、画兼善,绘画作品多有题诗,具备“诗画一律”的自觉。分析“女几山图”的诗画关系,可以发现唐寅绘画创作过程中借助诗画互补以完成画面构建,同时通过诗意物象和诗意人物的选取与运用丰富画面形象。在传播学视域下,作为传播者的唐寅虽具文人画家素养却以鬻文卖画为生,故其绘画实践又带有职业性,诗画同体有助于其画作的传播与接受,诗画关系在接受过程中因观者全身心的参与而达至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刘代明绘画之道,一是善于吸取中国传统绘画中丰富的养料,笔墨之中体现出扎扎实实的中国画基本功。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源于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把对自然的领悟与情感融入到具体的物像之中。三是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对中国画的构图造型、笔墨运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意象油画风景写生不仅要记录艺术家的视觉真实,还要通过画面向观者传递艺术家的心理情感和内在情绪。它既不同于西方的表现性绘画和抽象绘画,也不同于中国的写意绘画,而是一种体现中国人的独特智慧和审美情怀,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精神境界的绘画形式。从物象的提炼概括、色彩的主观性表现、形式语言的强化和“意写”性的笔触表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为意象油画风景写生中物象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聋生要顺利地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熟悉生活,积累素材。而聋生对事物观察的主动和仔细程度,直接影响着聋生的作文能力。聋生只有学会到现实中吸取感性材料,到实践中认识周围事物,才能用头脑去加工,去创造,也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写生一直作为练习基本功和为主题性绘画搜集素材的手段而存在,在写生中体现不了艺术家本体的存在。贾科梅蒂、阿里卡等画家,坚持"现象学式的看",用纯视觉的方式和质疑的目光审视物象,捕捉不断变化中的视觉感受并且追求精神的真实表述的绘画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视觉模式,将写生作为创作的基本方式,在写生中真实的呈现了画家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真正阐释了写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物象,其价值和所承载的意义是明确而又多向的。本文以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鞋"意象为切入点,通过文本中所描绘的多种类型的鞋,力图深入地解析"鞋"意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及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般的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的教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能够理解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没有把西洋画、西洋文化与中国画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了实现中国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中国画教学所起的基础作用,同时努力实现西洋文化、西洋绘画理论与中国画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画教学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最早讲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经典。虽然它有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它的源头不是别的,就是伏羲画卦。在伏羲画卦的原始周易中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这就是"天人"之学,更确切地说是"天人合一"之学。由"生殖崇拜"产生阴阳观念,再加以符号化,这便是伏羲画卦的基础。从"原始生殖崇拜"到"原始阴阳"观念,再到符号化,是一次抽象,是人类意识的的飞跃。从阴阳符号的组合到八卦的制造则是伏羲的一大创造;从原始八卦到周易系统的形成,是后圣的工作。从《周易》到《易传》是周易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整个过程是漫长的又是顺理成章的,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即生命整体论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论。从源头上研究周易,就有这样的作用。安志宏先生这样做了,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与民族心理、民俗习惯及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形成系统的用色理论和方法。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正是在总结了各方面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被不断引进,使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画也由此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受到某种限制。西方现代科学光色的研究成果运用在绘画上,成为写实画风的色彩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对中国画色彩的传统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无论如何,"随类赋彩"或以情运色始终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