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建国后的三十年间,由于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两大部门基本上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内部自我循环,因而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未见有明显缩小的趋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是极缓慢的(见表—1),至今仍有80%左右的人口被禁锢在农村产业之中。这补情况严重地滞缓了我国由农业——工业国,经过工业——农业国,进而成为现代工业国家的进程。从六十年代中开始发端的乡村工业(社队工业),向人们呈现了一条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新路径。以乡村工业发达的江苏省为例:1984年,江苏全省工业产值增长13.5%,其中乡村工业产值增长超过23%,达二百亿元。江苏省经济结构在乡村工业发展中亦起了重大变化,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2.
《西藏科技》2009,(11):F0002-F0002
(据西藏综合科技信息网报道)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  相似文献   

3.
<正> 招远市政府制定了1997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00亿元,农业增加值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氏18.3%和9.8%;粮食总产3.5亿公斤,花生总产6500万公斤,同比分别增长2.9%和4%;水产品总产3.6万吨,蔬菜总产2亿公斤,同比分别增长9.1%和33%。 农业工作要点指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为实施好这一战略,97年定为全市科教兴农  相似文献   

4.
戴绍中 《预测》1998,17(3):27-31,72
努力发展安徽住宅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戴绍中(安徽省统计局23000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较快,1978~1997年,GDP年均增长9.8%。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先是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接下来是工业、商业、运输邮电...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效益研究——以水田坝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7年到1999年,对三峡地区典型移民区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跟踪监测和定量分析表明:①柑桔用地面积随时间t以对数形式增长;柑桔产业土地生产率随时间t以二次多项式形式显著增长,而粮食作物土地生产率随时间t以直线形式略呈下降趋势。②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接近90%下降到65%;非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接近10%上升到35%。典型移民区仍然保持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③典型移民区产业结构专业化指数从SPI87=71.352%变化为SPI99=31.496%;产业结构综合变化率为115.99%。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各非农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可以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几年来,济南市始终把农业科技工作放在首位,把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6.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0%,提前四年达到“九五”目标,加快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  相似文献   

8.
据我们调研预测,1986年我县农村市场需求总趋势是农业生产资料稳步增长,生活资料快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增长。农村商品购买预计可达2.5亿元,比1985年增长5%。投向农业生产资料的商品购买力预计有4000万元,比1985年增长3%。农村对四肥的需要不仅数量增加,而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家庭承包制下的集体与农户之间“委托代理困境”,再从激励兼容的机制设计角度分析了山东省平度市改革试验区综合配套的制度试验(1987—1996年)对弱化家庭承包制下的这种“委托代理困境”的积极作用。接着,本文使用山东省平度市农村改革以来的数据对家庭承包制的第一个10年和其后综合性的制度创新的第二个10年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承包制对平度1978—1987年10年间的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59%;而农村试验区在1987—1996年的10年综合配套的制度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8.06%。进一步,证明了一种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制度改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动态经济学的分布滞后模型、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对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三期的关联性,农业科技投入每增加1%,当年农业经济将增长0.1898%,第二年增长0.1423%,第三年增长0.0949%,第四年增长0.0474%,影响总计为0.4744.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但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够,二者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要保障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四川农村经济及购买力现状四川是地外内陆,幅员广,劳动力多,经济尚不发达一大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总产值,1978年~1986年由131.06亿元增长到338.04亿元,产值年均递增7.66%,林牧副渔业产值增长速度高于种植业的1—3倍。产植的增长,带来经济收入的增长(见表1).经济收入的增加又推动购买力的相应提高。表2所示为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购买力构成变化.1978~1986年人均购买力支出由71.15元,增加到263.6元,年递增17.7%。其中人均生产费用支出由1978年的38.19元增加到1986年的83.85元,占购买力的53.6~31%,1984~1986年人均用于购买生产性固定资  相似文献   

12.
农业中间投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中间投入的现状,并证明了其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将其引入C-D函数,论证了1985-2008年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并根据其增长速度得出农业中间投入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要素的结论。本文认为,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固定资产投资较慢的背景下,继续提高农村中间投入的比重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十年改革,成都市农村经济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市粮食生产继1983年获历史最高水平后,近几年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除播种面积缩小,科技无重大突破,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导致地力下降、抗灾力弱、后劲不足。农业投入:包括国家投入、集休投入和农户投入。从成都市部分区县看:国家和集体投入约占10%左右,急需增加其对农业的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引导、保证农户家庭的投入。农户  相似文献   

14.
十年改革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希望,也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福音。但是,自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复杂而又艰难的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减缓的态势。尽快结束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促使农业跃上新的台阶,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是打破农业增长僵局的最佳战略选择纵观农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传统农业又称为经验农业,以人畜力耕作为特征。传统农业知识虽然有的已经见诸于农书,形成了文字记载,但在认识上仍然处在经验阶段,人们还不能从实验科学角度,从生物的微观层次入手去揭示其内在规律。因  相似文献   

15.
张英 《华夏星火》2005,(3):30-30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又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先行,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和富裕,就没有全省的崛起和繁荣.天长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已达6.3亿kg,比2003年增长71.2%,油料总产已达6.8万吨,增长23.5%。“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提高天长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科技增加农业后劲,把安徽建设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相似文献   

16.
商业周期史表明美国经济在1983年将从萧条转向复苏。通货膨胀率已下降到4—6%,工资增长率已从10%降到6—7%,生产增长率今年至少要增长2—3%。1984年总统大选年的失业率只会达到9%。但中期的预测仍然是暗淡的。经济好转后,预计赤字仍接近1800亿美元,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6%。由于放宽金融管制、非通货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和能源价格的冲击,不管谁继任总统,美国在八十年代早期将进入长期的、缓慢的经济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17.
《华夏星火》2010,(1):9-9
2009年12月27日,《农经》记者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预计2009年粮食产量10600亿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实际增长6%以上。在粮食丰收的同时。2009年油料,园艺等作物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业已成为隆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连续10年稳定增长,农民增收的效益型畜牧业。2001年出栏肥猪35.5万头,同比增长11%,小家禽出栏763万只, 同比增长10.2%,山羊出栏2.35万只,同比增长21.5%,肉牛出栏0.26万头,与上年持平。畜牧业总产值416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96亿元的46.6%,200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元(高于全省平均16元),比上年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年~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系数法测算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选取农村居民人均GDP代表农业经济增长指标,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代表农业技术进步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总量之间成双向显著正相关,说明农业经济增长导致农业碳排放总量增加,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从而降低农村碳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20.
一、战后农业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二次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其形势日显严峻。这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战后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始终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1974—1984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总生产年平均增长2.5%,其中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3.3%,均高于同期2.1%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均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1.2%。但是,生产的增长落后于消费的增长。在此期间,粮食增产速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