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史事实并不是某种单纯的、中性的知识概念,相反,作为一种不能再现的既往之事,“事实”永远都是以一定的措辞建构起来的历史产物。因此,何种说法能够作为“事实”在文学史上得以呈现,实际上取决于何种权力操纵的话语拥有表述的权威。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所谓“重述五四”实际上是考察作为“当代文学”雏形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以及“延安文学”对狭义的“现代文学”,即“五四”新文学所做的历史评价。以期从前者对后者颠覆性的阐释、言说与重构中,揭示文学转折中“现代文学”裂解,“当代文学”建构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
释"辛"     
此文对甲骨文“辛”字,不同意郭沫若的解释,认为不是黥刀,而是用以剖劈巨木的工具。有新(薪)、析、辟、辨等字可证。引申为刑、法等义,如“大辟”的辟,“辜磔”的辜,也都与剖劈之义有关。比释为黥刀来引申字义更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3.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意在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度与和谐”,并成为儒家人生哲学中核心理论“中庸”的主要内容。孔孟以“和”为目的的“中庸”之道,强调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并用来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和合”概念,自秦汉以来被普遍运用,《吕氏春秋》将此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构成。“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提法,就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寻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渊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篮球运动作为非隅网的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提高学生在对抗中施展技、战术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采用实验对比方法,对“4人制”篮球比赛在普通高校中的推广进行论证.结果显示,学生通过参加“4人制”篮球比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4人制”篮球比赛易于组织与开展,运动强度适中,更优于“3人制”与“5人制”比赛,更适合作为篮球专项课中的教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亲自”“亲手”由于语义、句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留学生使用时会出现偏误。针对这种现象,文章试图从语义、句法及语用等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很是"考察     
本文以郭锐语料库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材料,对“很+是”修饰名词性和谓词性结构的情况进行了分类。通过考察,认为应该对“很”和“是”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进行重新分析,并提出“很”和“是”在某些句子中可以视为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次道德”和“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利用“次道德”和“亚道德”教育和帮助犯有罪错的人。在当代中国,肯定“次道德”和“亚道德”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的内涵有一个从宇宙本体到价值本体的演变;而“信”的内涵也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二者在道德评价处重叠成为道德概念。“诚”和“信”相连使用成为一个独立范畴,既指“诚”又指“信”,使传统“诚信”具有了较全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2000年前后,文坛涌现了一批叙写“反右”、“文革”题材的小说,这批小说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伤痕”、“反思”小说而言,有着重大的突破。它们不再以再现历史为终极目标,而开始从历史反思走向人性探究,具有明确的现代性追求。文章试图从历史、人性和小说观念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重温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不仅是弘扬革命传统,也是倡导一种时代精神。艰苦奋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要实现成人、成才、成家的奋斗目标,同样离不开艰苦奋斗。然而,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浪费”和“高消费”的“两费”现象,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因而盲目消费,肆意浪费。本文对“两费”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浮华”之初义,源自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经济思维,后来扩大到社会认识的各个领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语言。“交会”一词,本源于先秦士人的“游宦”、“游仕”;西汉时儒学兴起,士人求师问学、周游四方,此后演绎为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之义。两者皆因有悖于经学传统与名教政治,而为绝对皇权所深恶,最后成为汉魏时期士风变化与思想演进之标识。  相似文献   

12.
在“和X一样”结构槽中,有两种不同的表义功能,“和”、“一样”也具有不同的词性。该文对这两种不同的表义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和X一样”结构的其他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13.
韩愈以“是”、“异”二宇论文,比较集中地见于其《答刘正夫书》。“是”、“异”的辨证运用是韩愈文论的核心,其精髓,贯穿在文论、体现在创作实践之中,无论从内容、风格、语言还是表现手法,都可以看到他对“是“异”的重视与实践。历来论者对此缺乏深入论述,清人刘熙载虽有解释,但语焉不详。文章试就此作一番辨察,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专家认为,“校漂”现象的出现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仍有扩大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自身分析了“校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好+V"与"好好+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V”与“好好+V”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形式相近的两种格式。王为民先生将“好V”分为五种类型,详细入微,.但他提到能够重叠“好”形成“好好+V”的只有礼貌用法一类。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语言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用法,本文主要谈谈“好好+V”的三种用法,其中包括王为民先生所提到的不能重叠的那类。  相似文献   

16.
黄烨 《现代语文》2007,(5):24-25
“无为”作为“道”的最高品格,在老、庄处各有不同的阐述。本文主要从政治和人生层面加以比较,又分别从“无为”针对何而发、蕴含的主要意义以及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对比分析,展现出老、庄“无为”思想之异同。  相似文献   

17.
"纲要"、"概论"两门课交叉内容的讲授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对于二者间的交叉内容,如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要在把握二者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区别好讲授角度,分清详略。  相似文献   

18.
最早出现于《战国策》的“文士”一词本意为“辩士”,即长于言辞巧辩之士;而到了西汉,其涵义发生第一次质的转变,与“笔”联系起来,其意已指擅长书面文字表达者;东汉时期,“文士”又与“仕”相关,多指在政府机构供职的文职人员;三国以降,“文士”较为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典籍,其意渐偏重于指称以文学才能为统治者服务的文学侍从。“文士”一词的出现及涵义的变换也正是古代侍从文人这一社会阶层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壮大历史过程的印证。  相似文献   

19.
对公安派后期转变的原因,有必要从文学要素方面探析。公安派的师心对文学要素“理”、“辞”的全面突破以及一味“对作”的思维,造成了其前期文学创作及理论的缺失,为后期的回归传统、注重“言”“意”之辨预留了调整完善的空间,而回归的动机就在于进入文学史、为袁宏道和公安派找准文学位置。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有着极端重要性,“四史”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力抓手,对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四史”教育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四史”教育所蕴含的历史伟力,有效发挥“四史”教育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是做好“四史”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