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巴尔加斯·略萨“生存意识”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拉美文学“干预现实与政治”的传统影响。这使巴尔加斯·略萨认识到作家应通过文学作品对现实加以描绘和谴责,唤起人们变革现实的勇气和希望。因而他自觉地秉承了作家对社会的道义责任,试图引起大家对人们生存状况的关注;其次是深层无意识动机的激活。巴尔加斯·略萨和母亲曾被在家中表现如同暴君一般的父亲遗弃。他的弑父欲望一直潜伏在无意识深处。后来他对人民生存的现实不满使一直深藏在心中的弑父情结在无意识中被激活,并有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释放途径;最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熏陶。巴尔加斯·略萨对西方各种流派的人本主义耳濡目染。他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找到了个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巴尔加斯·略萨"生存意识"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拉美文学"干预现实与政治"的传统影响.这使巴尔加斯·略萨认识到作家应通过文学作品对现实加以描绘和谴责,唤起人们变革现实的勇气和希望.因而他自觉地秉承了作家对社会的道义责任,试图引起大家对人们生存状况的关注;其次是深层无意识动机的激活.巴尔加斯·略萨和母亲曾被在家中表现如同暴君一般的父亲遗弃.他的弑父欲望一直潜伏在无意识深处.后来他对人民生存的现实不满使一直深藏在心中的弑父情结在无意识中被激活,并有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释放途径;最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熏陶.巴尔加斯·略萨对西方各种流派的人本主义耳濡目染.他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找到了个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予了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反传统的、复杂的生括经验、对文学的高度的兴趣、超越时空的特殊的政治观念是形成略萨的创作观念的基础。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持有流氓之感,对自己的作品附加极高的自由主义思想,督查并介入社会现实是反映略萨的创作观念的要点。本文中,笔者从以上的要点入手对略萨及共创作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沟通事实与价值世界,去遮蔽见澄明文学沟通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寻,对精神的关怀与救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文学与生活并非同构,而是为了克服现实的压制和遮蔽而产生的。文学可以揭开习见事物对真理和存在的遮蔽,让人反观日常生活的沉沦与麻木,进人澄明的真理领域,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谈到文学时说:文学并不是消遣,文学是文明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日常生活很可悲,而文学使人变得不顺从,这种对现实的不满让我们有批判精  相似文献   

5.
秘鲁著名作家、拉美结构现实主义文学的旗手巴尔加斯·略萨 ,对社会、形式和读者提出三重挑战。他认为“文学永远是反抗压迫的武器” ,“作家的天职就是反抗”。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事独裁的文学主题 ,向社会提出挑战。他提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拉美文学的宝贝” ,提出创设“特殊的艺术程序” ,向传统艺术形式提出挑战。他宣布“挑战读者”时代的到来 ,对读者的思维认知结构和阅读欣赏模式提出挑战 ,创立结构现实主义 ,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型读者群  相似文献   

6.
萨特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他的文学介入论,从自由的角度号召文学对世界的整体介入。他的哲学中包含了他的自由观和介入观以及人对世界的责任观,具体表现为对极端写作主义的批评和人道主义精神。萨特的"介入理论"充分肯定了人与生活的联系,肯定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对文学提出了期望,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他的介入观也使人在此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略萨文学创作受到福克纳的深刻影响,他们创作的北美与拉美的神话世界相似之处颇多。从反旧制盼新生、缔造众生神话与走出"约克纳帕塌法"三方面窥视福克纳与略萨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8.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60年代“文学爆炸”中备受世人注目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置身于拉美社会政治环境,以亦真亦幻、似是而非的形式反映那个令人称奇的现实,它把万物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吸引了世界众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5,(7):65-68
欧美文学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上产生了后现代写作思潮,荒诞、表现主义以及垮掉一派等。世界荒谬的现实状态,人的价值观已经不能给现实社会带来指导意义,新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约翰·契弗就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郊区的契科夫"。他在借鉴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的同时,还在传统现实主义中拿来精髓,甚至加入了现实魔幻主义色彩。通过对约翰·契弗文学作品的解读,抛弃后现代对于价值观的解构,将情感的零介入和原汁原味还原生活为主,力图将语境即世界还给读者,从而带来真实的阅读冲击力。  相似文献   

10.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创作手法的创造性和创作主题的批判性吸引了中国的读者和文学评论界。中国对这位拉美作家的接受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化译介的接受阶段、先锋式建构的研究阶段和多维度解构的评述阶段。  相似文献   

11.
在《热带回忆:加西亚·马尔克斯》里,安德森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为小说而生》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水中鱼》这两部回忆录及他们的作者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显现出两位早期经历惊人相似的作家,在性格及以后的政治选择和对母国的情感态度上的区别。安德森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两位拉美文化名人的政治进行评价的,在比较中暗含了左翼理论家对现代性所持的反省与批判意识。可以看出,作为左翼思想家,安德森更认同的是民族主义的立场而不是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投靠。  相似文献   

12.
空间理论从兴起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文学的关系更是成为了关注的热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的长篇小说就契合了空间理论的某些方面。略萨的小说在涉及空间理论的同时也暗合了后殖民理论等,而空间理论本身所包含的权力空间、精神空间等也在小说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在纪实材料中融合自我指涉的手法去书写历史,因此在传记文学中历史范畴和文学范畴之间的界线消退。巴尔加斯·略萨的“写实性”早已万众瞩目,他在后期创作中频繁涉及传记题材,将历史元素、个人传记和虚构成分于其中交融一体。传记性小说和小说型传记手法是对现实主义文本的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作家略萨的一部以巴西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小说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表现对拉美历史的独特思考。小说中的时间艺术具有独特性,它一方面以明确的具体时间和自然时序来显示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以模糊的、不确定的时间概念来展示小说特有的主观性,同时在结构安排上又通过时间的跳跃性、多层面性来呈现时间的立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叶以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蜚声全世界,作家作品众多、理论构架完整,造成了拉丁美洲文学的空前繁荣,其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给小说的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比它早两百多年的曹雪芹却在其作品《红楼梦》中已娴熟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袁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巴尔加斯·略萨既秉承了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观讲述故事 ,又借鉴了多种现代叙事技巧和艺术表现方法创作“立体”小说。为此 ,从“植根于现实”、“钟情于讲述故事”和“致力于现代性叙事”三方面 ,逐层递进剖析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 ,力求对略萨的小说创作观做一个总体的勾勒。  相似文献   

17.
杨红全 《海外英语》2012,(8):205-207
Rhetoric is a traditional discipline with a history of over two thousand years.Figures of speech play a pretty important rol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People are attracted by"Hamlet"written by Shakespeare and his employing words and artistic enchantment.Shakespeare once learned classical literature,rhetoric,Latin and French.He is famous for his dramas.His language in dramas is rich and colorful and he is good at using figures of speech in his dramas.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figures of speech and mainly focuses on how pun,metaphor and transferred epithet are employed in"Hamlet",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相似文献   

18.
In 1953, at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Latin American Sociologists, the Brazilian sociologist Ramos first proposed a campaign for the indigeniza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He urged his colleagues to discard the "canned sociology" imported from the developed nations and to set up a school of sociology suitable for the resolution of indigenous Latin American problems. This raised the curtain, on a world scale,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digenization represents a trend in research; it is not a strictly defined scientific term,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it a strict definition. In general,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may be understood in this way: The world is multicultural, and the issues studied by the social sciences are all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culture. Meanwhil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always live within a specific cultural setting and take as their objects of research social issues and social phenomena in the cultural setting to which they belong. Hence we have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lso maintains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or theory (especially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or theory) is not generated in a vacuum, but is conditioned by given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 Actually, this theory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hares the same view of indigenize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