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凯 《新闻世界》2011,(6):173-174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有力武器,堪称投向社会丑恶现象的"投枪"、"匕首"。然而,近年来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新闻侵权诉讼也随之增多,有的记者因此而被告上法庭。不少隐性采访更饱受"钓鱼采访"的质疑,引发争议。应着力提高记者法律意识和采访技巧,有效规避侵权"雷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记录生活的真善美时,采访对象普遍很配合;而当曝光其中的阴影,用镜头"鞭笞"假丑恶时,则经常遇到心存抵触的采访对象。为了采访继续,有的记者在遇到抵触时,会穷追不舍,  相似文献   

3.
运用好采访方法,有利于避免虚假新闻。 记者在采访中考虑周到,向被采访者提问问题到位,有利于避免主观想象、报道失实。多位记者采访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先生,在采访将结束时,有位记者问师先生:"称您为‘高温合金之父’可以吗?"  相似文献   

4.
周海燕 《新闻世界》2011,(10):60-61
在追求独家新闻的今天,电话采访已成为媒体记者"抢"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话采访具有方便及时,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不能面对面等缺点。如何充分发挥电话采访的优势,利用电话采访采写出好的消息甚至是通讯?本文从电话采访的特殊访前准备、采访中巧妙运用"废话"、尽量避免发问式采访以及巧妙引导谈话方向和节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争使电话采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温馨 《报刊之友》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6.
蒋嵩 《新闻世界》2014,(6):40-41
提问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既是一项基本功,也是衡量一名记者工作能力的标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向采访对象提问的形式是多样的,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本文根据本人的采访经验,总结电视采访中有关"提问"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7.
张新军 《新闻爱好者》2010,(12):151-151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们合伙进行的一种采访方法。它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者人物,合伙分工协作进行的采访。作为企业报的记者,灵活运用和掌握好"普尔"采访法,在企业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才能不落俗套,把新闻写得有新意,  相似文献   

8.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万阜乡来了个记者,名叫"农村工作指导员"。那时候,连有点文化的村里人也不晓得,什么是记者,还以为采访就是"宣传计划生育"——"现在知道记者什么都好。我们都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找记者帮忙。"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新闻采访在一定层面上讲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那么,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11.
胡衬春 《报刊之友》2010,(9):126-127
本课题从"中华女打记者"事件切入,联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来考察网络时代新闻采访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田红 《新闻实践》2011,(6):68-69
新闻采访的过程,是记者探究事件发展规律、揭示事物产生的真相、追寻人物心路历程的过程。采访的内涵包含了靠直接摄取的景物范畴的"静"和靠语言交流行动范畴的"动"两方面。"静"有赖于视觉观察,而"动"则需要和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13.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4.
胡衬春 《今传媒》2010,18(9):126-127
本课题从"中华女打记者"事件切入,联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来考察网络时代新闻采访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是关于采访提问技巧的学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便是我们常讲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相似文献   

16.
郭亦非 《新闻世界》2014,(7):300-301
记者通过"以茶代尿"这一隐性采访形式,不仅暴露了采访方式上的程序非正义性,而且由于包含诚实、公正和合理内涵的善意原则的缺失,更反映了记者这一行为背后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缺位。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探究善意原则在记者隐性采访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的话充分表明了采访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是整个采访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成功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全面互动的过程。而心理因素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采访中的角色互动也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只有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采写出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好新闻。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提问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183;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在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采用各种技巧。在采访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拉近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访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183;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