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界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关系、苏区精神与“左”倾错误的关系、弘扬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区精神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始终重视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成分问题,并作为政权建设和改造的基本方向。川陕苏区还通过调整党与苏维埃的关系,加强党对苏维埃的正确领导。川陕苏区的土地革命,继承了鄂豫皖苏区的成功经验,及时吸收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精神,政策相对成熟。反富农斗争成为川陕苏区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其政权控制区称苏区。从1931年至1937年的五年时间里,苏区政府积极倡导妇女解放,积极开展妇女教育,形成了重要的妇女教育经验,其经验对当今的妇女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对苏区妇女教育的研究也早已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对此方面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很有必要。先以时间线索对研究进行了回顾,继后总结了研究的特点,最后指出了研究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区域的简称。长期以来,苏区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特别是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苏区经济史是苏区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学界前辈的辛勤耕耘下,苏区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经济史研究的衰退,苏区经济史研究同样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但是,我们认为,苏区经济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方面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欲使肇始于赣南、历时20余年的苏区精神研究进一步拓展与深入,需正确估量“左”倾错误与苏区精神的关系;正视苏区精神的产生,是苏区军民挑战自我、继承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一种结果;克服苏区精神研究方法上的偏狭,并加强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伴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湘鄂赣苏区妇女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社会地位、现实诉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革命歌谣对这一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真实、生动、翔实的记录,并刻画出“悲惨可怜”、“温柔美丽”、“深明大义”、“果敢坚毅”、“独立自强”、“创造新生”的女性形象。从中也可以充分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从生产劳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社会心理改造等各方面系统性开展苏区妇女运动等基本认识,以及妇女运动的具体开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注释中,历来对柳直荀之死均谓,“1932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李淑一直到“文革”后期,才从整理军史的同志那里了解到柳直荀的真实死因。 柳直荀这位洪湖苏区的创始人并不是战死在和国民党军队拼杀的战场上,而是惨死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之手。其所谓“罪状”,除了一些莫须有的“特嫌”罪名外,就是在政见上反对“土改”中侵犯中农利益、不主张杀地主全家、不愿把富农送出苏区等所谓“右倾”、“改组派”、“反革命”罪名。夏曦秉承王明的意旨,于1932年9月杀害了柳直荀等人。他是瞒着红三军军长贺龙干的。贺龙闻讯后从前线返回,严厉质问夏曦:“他们创建了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反对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8.
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模式,给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留下了一些沉痛的教训,如效仿苏联设立国家政治保卫局,导致苏区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照搬苏联的政党制度,造成苏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严重后果;照搬苏联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可能加剧民族分裂活动;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的阶级关系模式,使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富农在很长时期被当作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为发展经济、稳定金融、保障供给.川陕苏维埃政府先后发行“铜币券”、“银币券”(含布币纸币).其中以布币为大宗.这是在特殊条件下所出现的特殊现象。但它对红军的壮大和苏维埃政权的运转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对苏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团结、抗战、救中国”的主体,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苏区工农民主政权法制建设的优良传统,纠正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创建人民民主法制的革命实践当中,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法制建设的内容极其丰富。从民主宪政活动到刑事立法,从土地立法到民商、经济立法,抗…  相似文献   

11.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建立了川陕苏区,并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川陕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和分配了富农的土地和其他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免受损失,富农加入革命队伍,并想方设法取得苏维埃政权,以此来阻止土地革命的推进。中共为了清除土地革命的阻碍,必须改组苏维埃政府,把富农赶出去,因此,川陕苏区政权改造是土地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从分配生存资源的角度看,中共认为分配富农土地和其他财产具有革命的正当性,然而从富农土地及其他财产来源分析,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改造的合理性则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党员数量蓬勃发展,农民成分的党员亦呈几何级数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农民意识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时常反映到党内来,苏区内的政权、军事与财政问题均有受农民意识等各种错误思想支配的危险倾向。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形,采取改造党的支部、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等多种应对举措,不断修正自身的错误,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建国的首次预演,苏区政权之所以能在廉政建设上获得巨大成功,除了得益于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等为表征的廉政制度文化和廉政物质文化建设之外,以培育共产主义信仰和苏维埃革命信念为内涵的苏区廉政精神文化建设亦功不可没,这些为苏区廉政建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其政权控制区称苏区。从1931年至1937年的五年时间里,苏区政府积极倡导妇女解放,积极开展妇女教育,形成了重要的妇女教育经验,其经验对当今的妇女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对苏区妇女教育的研究也早已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对此方面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很有必要。先以时间线索对研究进行了回顾,继后总结了研究的特点,最后指出了研究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5.
博览篇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中央苏区和六个省苏区、一百一十个县苏维埃政权。按现在的行政建制,全省六个省辖市和八十四个县、市中分布有老区的达七十八个县、市,其中曾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全红县”三十三个,还有七个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乡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全省老区人口一千五百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拥有一千四百万耕地,一亿多亩山地。  相似文献   

16.
苏区时期中共不仅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而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工作,明确要求“党要将红色报刊拿在手里”。新时期开展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研究,探索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的特点和成效,并在新媒体视阁下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载体优化”、“载体外延”的观点。这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优化配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不仅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政权,扩大了红军,而且创建了银行,发行了货币。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件大事。这些货币是我国货币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当时,各苏区的经济条件很差,技术设备十分落后。各种物资相当匮乏。各革命根据地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因地制宜,解决发行货币中的问题。没有原料,就用土纸、布、油布来代替;没有印刷机,就用石印、木刻版,甚至用腊纸来解决。铸币没有铜材就用废子弹壳与炮弹壳,有的苏区还用竹筹代替货币。这些货币实物是我们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历史见  相似文献   

18.
鄂豫皖苏区初创时期党风建设曾面临严峻考验,影响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此,鄂豫皖苏区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之风,倡导艰苦奋斗之风。这些措施提升了鄂豫皖苏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巩固了党组织在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地位,造就培养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党风建设要将持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作为“重要一法”,将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核心一环”,将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作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9.
族名与政权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上“五代十国”周围分布着“渤海”、“契丹”、“吐蕃”、“回鹘”、“南诏”等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如此把政权与少数民族名称混杂在一起,容易使人误解为“南诏”政权与“五代十国”前期的诸政权并立。其实,南诏政权在920年已被“大长和”政权取代。族名与政权$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互市贸易一度盛行。法律规定互市管理机构严格管理互市,稽查货物、征收商税。北宋对互市中的粮食、弓矢兵器、锦绮绫帛、青盐等商品进行限制,对官员违反互市法律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互市”的法律全力维护国家安全,以律、敕、令、格、式为表现形式,重赏法律执行者与告发者,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呈减轻趋势。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互市”的法律实施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