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刘表政治集团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刘备与刘表的关系、刘备思想及言行等方面来看,刘表临终托孤于刘备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刘备不纳诸葛亮提出的“攻琮取荆”是他根据自己的政治主见,在分析曹操、孙权、刘表集团和自我力量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后,做出的完全合乎当时形势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2.
刘备之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引下,刘备联吴抗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临终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和衷共济,为后世的君臣关系树立了楷模,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任何怀疑二人鱼水关系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谭虎 《家庭教育》2014,(7):88-88
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我国古代三国时蜀主刘备临终给儿子刘禅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刘备殷殷嘱咐即将继承帝业的儿子,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方能成就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愿去做,也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随意去做。  相似文献   

4.
总是一边忘记,一边挖掘,触摸历史深远的痛。残剑、泪滴、碎片……目光如渐远的箫声,沿着秋天最后一片枯萎的落叶滑下。化心为蝶,翩然于亘古。眼前浮现出刘备苍白的面孔,他握着诸葛亮的手,奄奄一息……我恍然记起这是刘备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贸然起兵,才落得这般火烧连营七百里、临终托孤白帝城的凄惨结局啊。刘备啊,刘备,我多想唤醒你,唤醒你那一时糊涂的心啊!为了兄弟的感情你淡忘了复兴汉室的志愿,你的好兄弟也不会因此而瞑目。我抹去悲痛的泪滴,继续在历史长卷中飞翔,眼前突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画面。诸葛亮,人人都说你“千载谁堪伯仲间…  相似文献   

5.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给儿子刘禅的两句临终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刘备眼中,治理天下大事也不过是善恶之为与不为,嘱咐刘禅,只行善,不作恶,哪怕是小善小恶。再小的善事,也必须做;秋毫的恶,也绝不能犯。这句格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言传身教沿袭下来,作为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6.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褒扬的胸有大志、仁德爱民、忠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形象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八回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之事.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将刘备那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相似文献   

8.
曹、刘汉中争夺战,刘备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刘备集团比曹操更重视汉中;二是刘备能集中全力争夺汉中,曹操则难以做到;三是刘备集团占有地利优势;四是在汉中,刘备集团的将帅比曹军优秀;五是刘备在汉中的作战方略正确。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开启了刘备事业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三国演义》刘备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特点和外在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包括具体事例历史环境的说明、对语言特征的描述,并结合语境分析其心理状态,有步骤地论证了"长厚似伪"这一观点。本文着重于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不同刘备形象的对比分析,质疑传统观念上刘备道德信义的化身,通过《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语言特点深入剖析其隐藏的"虚伪"本质,并证明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存在"长刘备之厚"的错误倾向,缺乏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本文想从以下三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刘备对“隆中决策”的态度、刘备入蜀后的用人政策及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我们知道,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相契得是否天衣无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刘备是否能够认真采纳贯彻“隆中决策”。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所制定的战略决策是: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势性与可操作性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在“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一个战略高度,我们有必要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3.
臧琪琳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31-34,50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对"中等收入者"的含义、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意义、扩中提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过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因此,要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质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将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五个统筹"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将"城乡统筹发展"列为首位,足以说明其重要的程度.辽宁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应排除经济和教育等诸多制约因素,通过"五点"对策,达到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产业互补,以求辽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统筹协调中谋求中原经济区新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事关河南乃至该区域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其实施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最关键的是做好"五个统筹".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政府与市场"四大关系",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古今中外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理解不尽相同,但都与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密切相关.在奉科学为圭臬的当今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传承人类的文明,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无疑需要人文教育来扶正失衡的天平,充当“基石“的角色.人文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主要体现在为科学教育启迪方向,为人格建构奠定基础,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担负引导、示范和提升责任.必须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来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文化建设已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需要,它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最低价中标法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低价中标法是国际上通用的土木工程评标办法,但我国使用这种评标法较晚。自从《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以来,建设市场确立了一个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为最低价中标法的应用提供了市场条件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趋同管理"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开展外国留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在跨文化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从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实际出发,力求在"同中有异、求同存异、大同小异"的原则下围绕语言的相合、知识的整合、文化的应合和情感的融合作出整体性、系统性探析,构建语言、知识、文化、情感等四者互动、互通、互融的"LKC-E趋同管理"培养模式,从而促进"知华、友华"来华留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