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天地境界说"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很深刻的启示,最重要的启示有三点:人不仅应对人类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对宇宙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人应有对世界神秘性的体验,对自然心存敬畏,做自然的守护。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也不相同.本文通过解读"觉解"来认识"天地境界",并探索"天地境界"对当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新儒学代表冯友兰提出"人生境界"说,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高一层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的状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该成为的状态。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笔者就以《三国演义》教学为例,探索经典阅读"美育"三步走。一、以美兴人,悦读起步1.以读带读,听读到录读。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去听朗读范文。一周后,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孔子的"君子"观念正是要教育人们如何从较低的人生境界提升到较高的人生境界,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有不可磨灭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道德状况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依据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把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层次,为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人生境界说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人可能达到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7.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章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文章通过对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及道德观,同时分析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认为,道德行为必以"觉解"为基础,知识对于境界的保持是必须的。自然境界中的合道德行为是自发的,而天地境界中的道德行为则是自觉的。最高的天地境界必经过理性的过程始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行为也必经过理性的过程才能保持。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价值与关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对冯先生天地境界的论说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在推进儒家的形上学思想的同时,通过对佛家般若学思想、道家无为思想的融通,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1.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产生于不同时空里的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文学理论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的“四要素”批评实践进行比较,透视出了艾氏的文学理论与李氏的批评实践在构成文学活动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共通性。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主观战斗精神"这一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为轴承,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结合胡风文学理论批评的具体文本,阐述胡风关于作家与生活"对话"理论所包含的意蕴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冯其庸先生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笔者通过对地方志和相关材料的阅读,认为冯先生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并认为《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身死东城和乌江自刎不矛盾。“乌江自刎”故事的源流也并非是从元杂剧开始的,而是从敦煌变文开始就有“乌江自刎”的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5.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系统理论介绍到中国后已被用来解释阐述了多种文化现象,其深刻性和指导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异化翻译理论,发现异化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全面抗战爆发,冯先生随着清华大学流亡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民族兴亡"启示和激发"了冯先生的爱国情愫。为了复兴中华,他奋笔创造哲学体系,同时还直接投入联大的爱国活动。他出任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主席,与同仁们殚精竭虑地一起进行创作,其中著名的校歌、进行曲的歌词以及纪念碑的碑文,均出自冯先生之手。冯先生的美文极大地张扬和鼓舞了联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促使了师生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为联大培养爱国志士和世界一流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17.
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陈望道先生两个时期不同的“修辞学研究对象论”的比较论析中,阐明了望老修辞学思想的两度飞跃,论析了望老的“大修辞学”观点与吕叔湘、张志公的“辞章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洪峰的叙事策略关注读者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得到提示和解释,认识到阅读本身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快乐而轻松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这种"关注读者体验"的叙事策略在小说叙事的创新领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鉴赏视角。  相似文献   

19.
汤溢泽的两篇“钱评”,存在假“无偶像”与真“偶像霸权”的弊端,步入了用西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的误区。文学评论者固然应有批判精神,但更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态,不负责任的“捧杀”与“棒杀”,乃是评论的大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