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历来是考生较为头疼、得分率也较低的一道题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一般比较注重有关诗词知识的积累、鉴赏方法的运用及大量的题目训练,其实在阅读鉴赏中,是否善于运用暗示解答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诗词,我们初次阅读时,会感到难度较大,无从入手,但我们如果善于运用题目中的暗示因素,有时就能扫除解题过程中的障碍,大大降低题目的难度。下面就以历年来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为例,谈谈古诗词鉴赏题中的暗示解答功能的运用。一、诗题的暗示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几乎没有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  相似文献   

2.
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语言精练而形象。诗人在写作时感情特别强烈,想象力特别丰富,所有这些,都依靠诗歌语言展现出来。因此,掌握诗歌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诗歌鉴  相似文献   

3.
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感情和理性两方面着手。选读一些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注意进行百字左右的赏析短文的写作训练,不断提高诗词鉴赏水平。鉴赏诗词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正纵观近三年河北省的高考诗词鉴赏题目,其问题的设置都是对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解析——或是问景物描写对诗词感情抒发的作用?或是问某些句子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或是问整首诗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可见,解读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是诗词鉴赏乃是文学鉴赏的重中之重。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在鉴赏诗词时,如果能够批文入情,抓住情感这条线,读懂和理解诗词的难度便会大大降低。下面笔者来谈一下"批文入情"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古诗词鉴赏训练中,常常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困惑:为什么分清了诗歌的类别,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的意境,体会了诗的感情,但在答题时却仍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呢?那么,是不是对一首诗词大致理解之后,再回答这类题型就能轻易地拿到满分呢?有时并不见得。笔者认为,想要有效地解答古诗鉴赏题,还应树立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鉴赏诗词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总结一些阅读鉴赏的规律,比如,根据意象来鉴赏诗词,凡是看见什么意象,就是抒发什么感情等。这很容易使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形成习惯,产生定势。诗词鉴赏如果一旦形成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就很有可能在鉴赏时出现偏离或错误,这对我们在考场上鉴赏作答诗词题是很不利的,必须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7.
诗歌对比鉴赏题是将两首主旨(或内容)相近或表达技巧相近的诗歌作为鉴赏对象的一种命题形式。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按题干要求,找出对比点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然后依照题目的要求来作答。从历年高考诗词对比鉴赏题的考查点来看,涉及了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高考的诗词鉴赏题是难点之一。笔者结合课内外部分经典古诗词,介绍八个鉴赏诗歌的切入点。一、注意创作背景。诗词由于创作时代的差异,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经历、感情不同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趣,因此鉴赏诗词时就必须结合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等情况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平时,无论是自己读诗词,还是老师讲诗词,特别是老师跟同学们总结诗词鉴赏的经验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总结一些阅读鉴赏的规律,比如,根据意象来鉴赏诗词,看见一类意象,立即想到相应的感情抒发等。这很容易使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形成习惯,产生定势。诗词鉴赏一旦形成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就很有可能在鉴赏时出现偏离或错误,这对我们在考场上鉴赏作答诗词题是很不利的,我们必须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1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抓住诗眼,有助于我们准确全面地鉴赏诗歌,抓住文眼,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同样,抓住题眼,也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审清题意,明了题目重点。对于一则话题作文而言,所谓的“题眼”,就是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重要信息,它规定着这个话题的内涵和外延,而这正是作文审题时要特别关注的。审题时如果能够抓准题眼,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句来准确理解题意,写作时就能够扣紧话题,突出重点,升华主旨,切中肯綮,自然也就能够避免诸如离题或扣题不紧、选材…  相似文献   

11.
<正>在做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古诗词难以读懂。所谓读懂,应该是在了解诗词写作背景、题目、注释、意象基础之上,了解诗词的字面义,将诗词用散文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再深入地把握其情感主旨,艺术风格。但很多学生翻译古诗词字面义这一步骤都难以完成,究其原因,古诗词的语言和散文不同,它是独特的"诗家语",其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又因为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往往会省略很多词语,诗句也常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考十分重视对古诗鉴赏的考查.但由于诗词意蕴较深而学牛基础薄弱等原因,古诗鉴赏题成了高考语文中失分最多的题目之一.笔者深感如果连基本的诗意与感情基调都未能领悟,那些要求相对较高的技巧类鉴赏题将无法正确解答.因此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对这一环节的训练尤须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诗歌鉴赏题是近年来高考语文科目必考的题型。虽然该题型考查能级并非最高,但许多学生因读不懂该题所选考查材料——古代诗词而严重失分。鉴于此,如何读懂诗歌鉴赏题所选古代诗词,应成为高考复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略陈己见。一、关注诗词语言特点,理清语句逻辑关系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材料多为唐诗宋词。要读懂这些诗词,必先理解诗词表意。但是,古代诗词表意  相似文献   

14.
在做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古诗词难以读懂。所谓读懂,应该是在了解诗词写作背景、题目、注释、意象基础之上,了解诗词的字面义,将诗词用散文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再深入地把握其情感主旨,艺术风格。但古诗词的语言和散文不同,它是独特的"诗家语",其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又因为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往往会省略很多词语,诗句也常会打乱语序,叙述可以有跳跃,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就需要让学生把握调序和补充两个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各地中考中,古诗词鉴赏早已是必考题。古诗词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创造性活动。综观各地中考试卷,鉴赏题考点大致为:(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其中,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赏析题在高考中已出现多年,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也纷纷尝试,我们扬州市2004年首次出现诗词赏析题,笔者曾参加了中考阅卷工作,在古诗词赏析题的判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诗词赏析题的特点,没有掌握有关解题技巧,再加上是主观题而不是选择题,所以一下子找不到思路。其实,这类题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理解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诗词的王国,从源头《诗经》、《楚辞》开始,我们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汉赋、唐诗、宋词……,留下了灿烂的艺术瑰宝。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高考背景下的诗词鉴赏题和名句名篇默写题也可看出诗词文化的重要地位。但教师教、学生学这些诗词名篇时若只定位于诗词鉴赏和背诵默写,则是大大浪费和忽视这笔财富的价值,因为应该把它融入到写作这一广阔天地,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浩瀚的传统诗歌海洋中撷取菁华,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书卷味。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赏析题在高考中已出现多年,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也纷纷尝试,我们扬州市2004年首次出现诗词赏析题,笔者曾参加了中考阅卷工作,在古诗词赏析题的判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诗词赏析题的特点,没有掌握有关解题技巧,再加上是主观题而不是选择题,所以一下子找不到思路。其实,这类题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理解分析。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诗歌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诗词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如知人论诗、以察诗情;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等。不同的诗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鉴赏,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字斟句酌,字字玑珠”,在鉴赏时如果从关键词句入手,就可能找到打开诗词鉴赏之门的钥匙。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关键词。一、从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入手例如,杜甫的《蜀相》是公元760年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  相似文献   

20.
在高考语文题中常常会出现古代诗词鉴赏题,该题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对诗词的鉴赏缺乏一定的技巧,因此在解题时往往浮于表层,而不能深得诗词鉴赏的精髓。阅读诗歌首先要认真地吟咏、细细地品味、才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