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送别20世纪、迎接21世纪的2000年刚一来到,就读到刚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的编辑学研究》——一本送别20世纪、迎接21世纪的中国编辑学研究的书。那不是巧合,而是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像是中国编辑学研究的象征。 中国编辑学研究,实际是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虽然正如本书所说,1949年就有了“中国第一本编辑学著作——《编辑学》应运而生”,但“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报纸编辑学……设专章讲了杂志编辑工作”(第2页)。与我们现在以书刊编辑工作为主体所说的编辑学并非一回事,而且到80年代编辑学研究在国内兴起,中间也存在一个断层。中国真正有编辑学研究,只是20世纪最后20年左右的事。然  相似文献   

3.
于翠玲 《中国编辑》2007,(6):24-27,31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高等院校试办编辑学专业开始,编辑学研究就正式进入了学者、专家的视野。二十多年来,编辑学的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源于中国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具体的编辑活动相联系的应用编辑学,出版了图书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等多种教材和专著;一是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探讨编辑学的基本原理。目前,这两条路径逐渐合一——建立将各种媒介的编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普通编辑学”。  相似文献   

4.
“编辑无学”吗? 前不久,几家大学在试办编辑专业的讨论中,又有一种不赞成的意见,立论是“编辑无学”。这同在整顿编辑职称工作时,有人提出编辑是不是一门学科、一种科学,编辑职称应不应该列入学术职称系列的问题性质很近似。这又一种意见认为:自古以来,“无编不成书”;可是中国历代都未办过什么编辑学校,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编辑学;就说现代吧: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王任叔等等,都是大作家,又都是著名编辑,可是他们学过编辑学吗?没有,  相似文献   

5.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6.
阙道隆先生在《编辑学理论纲要》(《出版科学》2001年第3、4期)中指出,编辑学的学科体系“由编辑业务、编辑史和编辑理论三部分组成”。“编辑业务、编辑史是血肉,编辑理论是灵魂,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谈到编辑学的研究方法时,阙先生指出,它“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普查)、个案研究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对编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我十分赞同陶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作为“学”来研究,在我国已有近10年的历史,成绩斐然。最近,又成立了中国编辑学会,这标志着我国的编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编辑学要真正立于学科之林,还有赖于编辑学理论大厦的建立。目前,对编辑学的研究,大家都感到还不够深入,许多有识之士更是大声疾呼:编辑学研究要深入下去!如何深入?不少人在思考、探索,纷纷寻找理论深入的突破口。对此,新近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钱文霖编审主编的《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以下简称《导扬》)一书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小复 《编辑学报》1993,5(3):131-136
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构建本学科的基础。作者通过对编辑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出版化”编辑现象的概念,并认为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出版化”的编辑现象。同时认为把编辑学研究对象说成从“编辑工作”或“信息过程”,则前行失之狭窄,而后者又嫌宽泛。编辑学是一门研究“出版化”编辑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蔡学俭 《出版科学》2002,(4):12-12,15
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编辑学研究,已经历二十多个春秋。1992年中国编辑学会成立,标志着编辑学研究进入有计划有组织的新阶段。记得那次成立大会上,王子野同志就编辑有学作了充分肯定,并阐述了编辑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在此以前,编辑有学无学,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出版界内,都存在着不同看法。在中国编辑学会成立至今的十年中,编辑学研究从学科性质、基本理论到编辑实务、编辑史,从图书、期刊到多媒体和网络,从类别编辑学到普通编辑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研究队伍逐步扩大,研究园地逐渐增加,编辑学科进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认识颇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编辑学“应该研究各种出版物的编辑特征、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又因为编辑人称“杂家”,“那么编辑学亦可称为杂学”(李荣生等《应该建立编辑学》,见《编辑学论丛》,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3年编印本第7页)。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编辑学特点、性质和任务的概括论断,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1.
近期的编辑学研究:点与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学研究,也许并不能说是发轫于80年代,然而却不能不说是自80年代才兴盛起来。编辑学一词,虽然已初见于50年代的书籍,但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也是在80年代才奠定的。其主要标志有三: 一、不仅出现了大批编辑学论文,而且出版了一批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如《实用编辑学》(1987)、《编辑学论稿》(1989)、《编辑学通论》(1989)、《书籍编辑学简论》(1989)、《科技编辑学概论》(1989)等。并成立了“中国书籍出版社”、“书海出版社”等以出版编辑、出版书籍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批专业杂志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科学》……多种。  相似文献   

12.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编辑学研究综述宗合一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对编辑工作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有关于编辑工作研究的著作出版。到40年代中后期,随着“编辑学”概念的出现和编辑学课程的开设,对编辑工作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47年,李次民...  相似文献   

14.
作为研究编辑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学科——编辑学,据考证,第一次出现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1956年在翻译苏联专家К·И·倍林斯基教授著的《书刊编辑课教学大纲》时,由于翻译不太准确,误将“书刊编辑课”译成了“书刊编辑学”。但作为真正有意识地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80年代初以后开始的。即使是这样,“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也是首先在我国出现的。从那时起,在我国编辑出版界便掀起了“编辑学研究热”,至今可谓硕果累  相似文献   

15.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编辑学领域中又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十几年来,理论研究者对其辨析之激烈大概仅次于对“编辑”概念的争议。其原因当然是因为编辑学研究对象如不明确,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学就不可能成立,编辑学研究对象框定着编辑学研究内容,关涉到编辑学的任务、目的,一系列重要范畴以及理论体系的构筑,编辑学研究对象更与编辑学学科特征有着内在联系。而目前我国的编辑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所以探索编辑学研究对象不能不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编辑学研究者见仁见智,在对象问题上提出了各种有益的看法,但经过多年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检验和不同观点的对撞,我们可以看到,分歧少了,一些观点被淘汰了,另有些见解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较早的几种观点认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编辑活动”,也就是“编辑活动的全部和整体”,“不仅指著作物转化为出版物的过程,而且包括著作物产生以前及出版物产生以后的全部编辑活动”。或者说是“各种编辑现象”。或者说“包括编辑工作的一切方面。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甚至著述活动、阅读活动也被囊括其中。我认为这些看法太浮泛了,姑且称为“泛化论”。这种“泛化论”的观点很难抓住编辑学的特殊矛盾,揭示  相似文献   

16.
编辑实践的规律性是编辑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可从不同侧面或角度进行考察。以下试从制约编辑实践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即编辑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编辑实践与生产承受能力的关系,编辑实践与书稿内在要求的关系。是否恰当,仅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编辑实践”这一概念作为编辑学的中心范畴来使用,才有了以上看法。为什么说编辑实践这一概念是编辑学的中心范畴呢?我在拙文《编辑学研究方法论辩》(见《出版与发行》1986年第6期)一文里作过尝试性的探讨和说明。这里试就编辑实践这一范畴的“内在方面”再作一点分析。大家知道,只有当编辑与书稿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编辑实践,这是不言而喻的。尽管  相似文献   

17.
关于编辑学的研究,近两年已经有了很可观的进展。一些编辑学会的成立和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一批有见地有深度的探讨文章的推出,加之编辑研究刊物的出版和高等院校编辑专业的试办,都是十分可喜的。在这么短的时间有如此进步,着实令人鼓舞,它证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既顺应了我国编辑工作发展的形势,也符合广大编辑人员的愿望。建立这一学科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是,从编辑学讨论的总体看,编辑学的建设,当前尚处于它的“学前阶段”,即潜科学时期。其主要依据是,作为应当具有独立的科学形态的编辑学,尚未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是还没有确立一套自己的概念体系。所以,在正确估价编辑学建设现状的同时,寻找其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并进行探讨,对于激发我们的研究热情,加快编辑学研究的步伐,无疑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研究,无疑是编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不少有志于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出版界同仁,亦已对此发表过精辟见解。如王国忠同志在《关于编辑社会学的一些探讨》一文中,把“研究读者心理”、“研究编辑心理学”作为编辑社会学所要探讨的问题(见《编辑学刊》创刊号);胡光清同志在《编辑学研究什么》一文中,将“编辑心理意识问题”作为编辑主体研究的内容之一(见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本文试对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否从事过编辑活动?能否称作编辑家?出版与编辑活动究竟该是什么关系?在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是否有编辑活动参与?这些问题是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关系到编辑学理论的发展、深入和学科的建立、完善。文章就此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妇女编辑出版领域空前繁荣,对女性学与编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编辑出版中的热领域。这将对社会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对妇女发展和塑造社会性别环境作用更为直接。但在编辑学研究著作中,从性别视角探讨编辑活动的研究却难以见到,编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性别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编辑学领域的性别研究问题进行探讨。一、编辑学研究领域的性别意识缺失与女性学1.编辑学研究领域的性别意识缺失为了了解编辑学女性/性别研究状况,笔者进行论著和论文收集。在国家图书馆网,用“编辑”对“学位论文”和“中文普通图书库”的“所有字段”分别检索,然后用“女性”、“妇女”分别进行二次检索,在1994年-2003年的38篇博士论文中没有发现,在图书中没有与“性别”、“女性”有关的,与“妇女”有关的13本图书鲜有论著。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用“编辑”检索1994-2000年的“关键词/篇名/摘要”为16602篇,再用“性别”、“女性”、“妇女”分别检索,得到15篇、22篇、6篇;其中不仅多有重复,有些内容不属于女性研究的范畴。用“传媒”对该网络数据检索,得到1508篇,对“篇名”的二次检索中“性别”有20篇,“妇女”有29篇,重复大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