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易经》中的动词进行了量化分析和描写,归纳出了《易经》动词的价、向系统及其基本句式。这个价、向系统包括:一价一向动词、准一价准一向动词、二价一向动词、二价二向动词、准二价准二向动词和三价三向动词。基本句式包括S+V;S+V+O;S+V+O1+O2;S+V+PN+O。  相似文献   

2.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0(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0(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S+V+O直+O问是湖南湘语比较普遍的一种句式,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和句式义。进入该结构的动词有条件限制的,以“给予”义动词为常见。来源上,可能是古语的遗留和语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考察留学生对S+V+给+O1+O2和S+给+O1+V+O2这两种句式(分别记为S1和S2)的使用情况,前者例如“我寄给他一张照片”,后者例如“我给他寄了一张照片”。统计出这两种句式使用的正确率。本文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两种句式存在的若干种错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留学生在这两种“给”字句的使用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两种句式混用:(2)“给”容易跟其他介词混用;(3)“给”容易跟动词“让”、“使”混用;(4)句子缺少主要动词,误将“给”作为双宾动词使用。本文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两种句式存在的若干种错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给”字句的教学提出若干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由"起来"构成的一种特殊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5):102-103,109
本文分析了由“起来,,构成的“NP+V起来+AP”这一句式。认为句首成分经常由名词充当,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V经常由持续义或可以重复的瞬间动词充当,“起来”是动词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的标志,AP经常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小句充当。“NP+V起来+AP”句式具有非事件性和评判性,句式符合时问顺序原则。  相似文献   

6.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O(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O(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一) “S在V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规范句式。据观察到的材料分析,这种句式的用法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种句式里,S主要是受事主语,V是及物动词;这个及物动词是能表示动作进行意义的双音节动词。动词通常是单个动词。例如: ①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北京日报》1990年2月22  相似文献   

8.
从出现在动词后面的“给”所联系的动作行为来看,动词后的“给”主要有“给予”和“允让”两种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动词和表示“给予”意义的“给”一起构成的“V+给”句法结构所能出现的句式。  相似文献   

9.
语言符号具有拟象性。汉语时量补语在谓宾结构中的位置形式有“V+O+时量补语(+了)”和“V(+了)+时量补语+O”两种,这是由于谓宾结构所表示的动作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瞬时性动作,一种是持续性动作。性质为持续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为“V(+了)+时量补语+O”,即时量处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开始点和动作结束点之间;性质为瞬时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形式为“V+O+时量补语(+了)”,即时量处在整个谓宾之后,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发生后。这两种结构形式的语法特点也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0.
许多语法书认为,“把”字句就是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边,以强调动作的结果(也有的说是强调动词的受事)的一种句式。①其基本格局是:S+[把N]+V/VP②在谈到运用“把”字句时,许多语法书都说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这“一定条件”的第一条就是:“把”字句里的动词必须是表示强烈(具体)动作行为、能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这个动词在意念上要能管得着“把”字后边的词语,并含有对它加以处置或施加影响的意味。③例如:“武松把老虎打死了”、“你把房间收拾一下”、“你把这些材料整理整理”,其中…  相似文献   

11.
S V O直 O间是湖南湘语比较普遍的一种句式,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和句式义.进入该结构的动词有条件限制的,以"给予"义动词为常见.来源上,可能是古语的遗留和语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处所词+Vp”与“VD+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3.
“V它+数量短语+O”句式的来源是汉语的基本句式SVO在言语运用过程中基于语用的动机而产生的定心移位句式。“V它+数量短语+O”句式逐渐固定化的过程,伴随着“他”从代词到后助词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以语义指向为标准,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及物动词受事宾语与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V+O+V+C+了”式和“V+C+了+O”式作了分析。具体分析了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C→S)时,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C→V)时,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宾语(C→O)时和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句中其他成分时,“V+O+V+C+了”式和“V+C+了+O”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是相对于主动语态(Active Voice)而言的。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英语的及物动词一般都有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由动词be加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可用于各种时态,还可以与情态动词连用,句式为“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need除外)”。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是汉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其结构和语义蕴含十分复杂,近年来,关于“把”字句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我们至今仍然还不能说认清了它的全貌。“把”字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维语的SOV句是最常见的句式之一,S为主语,O为动词谓语的宾语,V为动词谓语。由于维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动词谓语与主语之间有较严格的一致关系,土语的人称决定着谓语的人称形式;动词谓语对其宾语也有较强的支配关系,宾语必须以一种格的形式(通常是宾格)与之搭配。所以S、O、V三者互相制约、互相…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V+O1)+O2”结构中的动宾动词“V+O1”是由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动宾短语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动宾短语经过结构上的凝固,意义上的融合、磨损,然后在较高使用频率的推动下,完成其词化过程,固化为动宾动词。  相似文献   

18.
李培涛 《现代语文》2010,(1):101-103
河南获嘉方言中的“V叫A些儿”是连动结构,只能用于祈使句,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V这个动作并且达到“A些儿”的程度,它由古代汉语的特殊使役结构“V1+使役动词+V2”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9.
对动词拷贝句式(SVOVC)的研究,如(李临定、范晓、石毓智、李讷、戴耀晶)等,多局限于这样一个定义“谓语是由‘动宾’和‘动补’两个谓词性结构结合而成,而且两个结构的中心动词是同一个动词”,用符号描述为:“S+VO+VC”。不过,句中的拷贝动词带了结果补语和宾语的情况(S+VO1+VO2),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吕志敏 《现代语文》2007,(11):21-22
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再重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在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他看书看入迷了""我们等你等得不耐烦了"等.重动句是一种结构固定的句式,即"动宾 动补"的形式,可以用"SV OV C"来表示,其中S表示主语,V表示原动词,V表示重复的动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V与O构成动宾短语V O,V与C构成动补短语V C,该短语有时带上宾语.重动句核心就是由这两个动词短语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