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多言“命”和“仁”,从而断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种解读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日内)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日内)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及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曷尝不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  相似文献   

4.
宋人邢 日丙 和今人马茂元都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和命和仁”。文章结合孔子的思想 ,从《论语》中倒举出大量的实例 ,并根据相关书籍的解释 ,认为这段文字应标点为 :“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译为 :孔子很少谈利 ,他信命 ,赞许仁。  相似文献   

5.
《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分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辩的章节甚多,为了准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有必要对“子罕言利”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7.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2006,16(2):88-90,93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8.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对“仁”学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学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各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孔子对“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论语》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中直接谈到“仁”的,就有109处之多.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可是,书中有一处却偏偏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少谈利与命,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少谈仁却很难理解.对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辩》中,清入史绳祖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11.
生与死,历来被人们视为大事。孟轲说:“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庄子·德充符》中引孔丘的话说:“生死亦大矣。”……原因在于人生中所出现的“死生、存亡、穷达、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德充符》)中,死生是其变化的最大者。虽然如此,但在思想界极其活跃、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对此问题全面而系统地加以论述的并不多。作为春秋时期的“显学”——孔、墨两家、也是基本上持迴避态度的。“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及所谓的“子不语”等,实际和孔丘的“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  相似文献   

12.
《论语&#183;子罕》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二十年的工作经历中,笔者感到,广大基层教师长期坚持在艰苦的一线,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贯有的优良传统。他们就是中国重要精神遗产“智、仁、勇”三达德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3.
谢飞 《语文学习》2020,(2):13-15
教学目标1.探讨《论语》中“仁”的内涵。2.探寻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3.感受《论语》口语化、辞约义丰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辨式阅读理解《论语》中“仁”的内涵。教学难点探究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并列事项陈述的习惯,同一种语句词语组合的协同性等方面,对《子罕》章三种解释的局限性分别作了说明。并作了另解。根据文本分析,两个"与"的前一个为连词,表示"利"和"命"之间的连接关系;后一个为介词,表示"利"和"命"跟"仁"之间的关联关系;翻译时做了适当增补。意思为:孔子很少系统地谈论功利和命运跟仁德之间的关系,但我们还是领会掌握了。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专、中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如《大学语文》中的《论语十则》、中师语文中的《论语七则》、中学语文中的《论语六则》等。但是,这些教材对《论语》的“论”字都未作注音和解释。因此,一般人都把“论”读作lhn,作“论述”解释。实际上,《论语》的“论”的正确读音是inn,是编纂的意思。“论”的繁体字是“偏”,“输”的古字为“命”,会意字,从““”从“。”。‘一是古“集”字,“命”即“册”,把零散的言论汇集成册谓之“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7.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18.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性质,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这里提供的三则小札对《论语》三处章句分别作了与习见不同的说解,具体讨论的是《子罕》“譬如为山”章,《乡党》“色斯举矣”章。《阳货》“为东周”章,所说对准确把握这几章的本来意思或有些助益。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弟也者,为仁之欤?”(《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举篇名)可见,孝既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实行仁的根本方法之一。“孝”在论语中凡十八见,除“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句同本题无关外,《论语》中涉及孝道而无“孝”字的,又有二十处上下。这些文字,涉及了孝的内容和孝的作用。本文拟从《论语》的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对孔子孝道作一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就儒学和现代化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