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之“块 ( )”字 ,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 ,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2.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3.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4.
《左传&;#183;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凶”,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5.
课文《土地》后边的“练习四”引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的史料,并将“野人与之块”里的“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这是不对的。陆宗达《训诂浅谈》认为“块”在《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土部》里写作(?),结构很象是土装在  相似文献   

6.
《左传·(?)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高中《语文》第二册给“与之块”作的注释是:“给重耳泥块、一说,举起土筐(盛食物的)给重耳.”两说并存,孰优孰劣,何去何从?我们同意第一说:野人给重耳土块,但不是用土筐,而是用食器,如箪之类.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7.
最近,《中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对“野人与之块”中“块”字释义的争论文章,涉及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和《训诂简论》两书中关于“块”字的解释,我应《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的要求,在这里向同行和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情况。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谈及“运用《说文解字》所列的字形解释古书的词义”时,对《左传·德公二十三年》述及晋公子重耳出亡时所说的“野人与之块”的“块”提出了一种解释,认为这里的“块”应作“土筐”讲,此后,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训诂简论》里,在讲到“以形索义”的训沽方法时,又举了这个例子,重…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9.
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外语学习中的一块"硬骨头",传统的写作教学很难做到保持语法规则和语言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平衡,其结果会导致语言的正确性或流利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有失偏颇。"词块"理论和"语块教学法"的引入可以避免上述两者之不足而扬其所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语块的界定和分类,探讨了语块理论用于教学实践的写作训练模式,最后得出"语块"理论能够带来"愉快"教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11.
释“譱”     
甲骨文一读为"譱(善)"之字,字形繁多、构形复杂。该字形可分为三释,一释为"羱"之象形初文,二释为加注声符而成为形声字之"羱",三释为"譱"之初文。其中形声字形之"羱"的声符省变脱落,演变为金文从羊誩声,而成为今天的"譱(善)"字;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譱"在卜辞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  相似文献   

12.
吴嘉纪诗歌"渐失本色"问题在清代就一直是众多诗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对此问题,今人亦有不同的看法。从王渔洋所指的"本色"内涵及吴野人的为人、为诗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野人未失"本色"。尽管王渔洋的"渐失本色"说并非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却道出了吴野人生存方式和创作心态上发生变化的事实,并且对我们研究吴嘉纪乃至整个遗民群体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一、"链·块"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理论依据"链·块"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深入研读教材、充分分析学情及设定恰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合理、有序、优化安排,形成"纵向一条‘链’、横向几个‘块""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块"即模块,指主要教学环节,犹如课堂的"纬线",模块间的关系或递进或并列,或兼而有之,它们由"链"而连,  相似文献   

14.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句,当今各种选本的注家一般都解释为"姜氏有什么满足",也就是将"何厌"分析为疑问句中被提前的代词宾语,句式为"(姜氏)何厌+之有".通过考察<左传>全书中"何…之…"诸多用例,我们认为,此句式中,被提前的宾语只是"厌",而"何"则是被作为副词"哪里"来使用的,并不是前置宾语的一部分.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程式应该是"(姜氏)何+厌之有",也就是说,"厌之有"才是宾语前置的动宾结构,可以翻译为"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殷商卜辞中有"■周",周公庙遗址龟甲刻辞上有"■繁"。"■"旧释"璞"。"■"、"■"有读"翦"之说,或以为"■周"之"周"为姬姓之周。考察金文以及楚简文献中相关字形,"■"、"■"当释"璞",读为"薄"。"■周"之"周"非为姬姓之周。  相似文献   

16.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的"布"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而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事实证明当时物物交换已是不可能了,加上比较权威的文献资料等均证明将它释为"钱币"、"布币"应该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落”,或释为“零落”、“萎落”、“凋落”;或释为“初开”、“始开”,各家各持己见,黜人而尊己。笔者认为释“落”为“零落”,释“落英”为“落花”,有字书可据,应当允许此说存在。同样,将“落”释为“始”、“初开”、“始开”,将“落英”释为“初开的桃花”,也有字书为据,也应当允许其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后说更符合陶渊明的原意,是紧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字训诂的视角出发,以传世文献中对"格物"之"格"的主要训释为切入点,对"格"的字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格物"之"格"可释为"来、至""捍御""穷、究""正""量、絜"等。不同思想流派对"格"的释义截然不同乃至针锋相对,这也是他们不同格物观念及学说体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之称"是《广雅疏证》中一个常用的训释用语,由"之称"构成的训释主要用四种格式。其中在"……,……之称"格式中,训释语经常不是被释语的所指,而是解释被释语的语源、属性、特点、功用、类属、方位、别称等。"……有……之称"是用来解释训释语的名源的。"……是……之称"用来解释异体字的意义。"……亦……之称"用于解释多义词的后一个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