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中的“摶”字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摶”,但也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疚拇影?本、字的形音义、刻版及书法中常见的构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生“摶”和“搏”分歧的原因是“摶”和“搏”形体相近,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讹误;同时又从文献的注疏和引用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中应写作“摶”。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大小之辨"意为齐一大小,曲解了庄子的本意.无论从<逍遥游>一文的语言,还是从该文的立意,或者是从<内篇>与<外篇>思想的一致性等角度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不是小大齐一.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庄子>一书的言说方式入手,旨在揭示体现在<逍遥游>中的人生境界--"无待",以及人生态度--"无为".并借此说明<庄子>的言说方式与其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5.
<正> 在先秦诸子研究中,学术界对庄子的评价历来聚讼纷坛,分歧较大。有人说庄子追求“逍遥游”的人生境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有人则认为他的哲学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包含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是不论我们认为庄子属于哪种哲学派别,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在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时,许多地方都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借助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表明自  相似文献   

6.
"崇大抑小"这一内含悖论的命题不应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通过逻辑有效性的论证与论据中自相矛盾的分析,结论如下:<逍遥游>的主旨并非"崇大抑小",文本中的"大"与"小"仅是语用上的借喻,用以指代主体在比较中体现的差异;<逍遥游>全文的主旨,通过对逻辑形式与内容的分析,应是"不合常理".  相似文献   

7.
浅释"邯郸"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相似文献   

8.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9.
《庄子·逍遥游》"拙于用大"的语义不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而是"很不善于利用东西"。  相似文献   

10.
对于《庄子·逍遥游》开篇的"冥"字,经常作"溟"解,从而背离了《庄子》所要强调的道的存在境界,本论文试图对"冥"、"溟"二字进行辨析,还原《庄子·逍遥游》中"冥"的本来意思,以利于对《庄子》及道家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意为大小齐一.无论是从该文的行文、立意、篇章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抑或从<庄子>内、外篇内容的相互映证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非大小一齐.明确这一点,对疏通<庄子>内七篇,理解内七篇思想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庄子》散文的意象是庄子思想极其重要的载体。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案例 ,通过对《逍遥游》意象艺术的深入剖析 ,试图寻绎蕴含其中的深远的哲理内涵 ,这种方法对于完整地理解《庄子》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在概观搏克的改革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探讨搏克现代化过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搏克竞赛规则本身的矛盾;缺乏统一管理搏克的组织机构;缺乏自治区水准以上的定期搏克大赛;搏克比赛物质条件的欠缺。  相似文献   

14.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历险故事姊妹篇".该文对比了两部历险记,认为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其实是一个人物的两个侧面,即作者对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两个人物是"合二为一"的,由此也能发掘出两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存在着从"自度"到"度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笑"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文章“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逍遥游》就是典范。它思想玄虚,意蕴复杂。曲折变幻,正论奇想,茫无畛际,是一篇趣味浓厚的奇文。在语言运用上更是虚实相杂、庄谐并举。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它。 从《逍遥游》全文来看,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至“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是本篇的寓言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纲。让人惊奇的是,这部分有三个“笑”字;第一是蜩与学鸠的笑;第二是斥 的笑;第三是宋荣子的笑。人们不禁要问.它(他)们为何要“笑”,“笑”的是什么呢?三个“笑”的含义是否有区别?《庄子·天下》说…  相似文献   

16.
黎骏 《中国教师》2010,(Z1):376-376
<正>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逍遥游》的课。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是朗读,解析课文字词意,小结文段意思。从老师的讲课方面来讲,似乎是从易到难,由表及里,符合了人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节课也是忙得很,笔是没有停下来过,时而抬头,时而俯首,"沙沙沙"的担心漏掉重点内容。在完成了以上各个环节之后,老师最后也体现了一下新课标的精神,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17.
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发展搏克运动的发展进行了考察。“搏克文化”的构建是促进搏克运动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对外交流是搏克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发展搏克运动的必由之路之一是应推动搏克运动从运动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史记·高祖本纪》中"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有的学者认为是"(受事主语)·为·宾·动·之"的被动句式,我认为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主动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庄子·大宗师>中"死生一如"思想进行了分析阐释,分别论述了文本寓言表达形式、"死生一如"思想基本内容的比较分析,以及有关庄子境界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也谈疑问句末的“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散文中,有不少疑问句末尾是“为”字。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女何以为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于这种疑问句末的“为”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大多数人认为是疑问语气词,如王引之、杨树达、杨伯峻、王力诸先生;少数人则认为是动词,如马建中和吕叔湘先生,朱运申先生在《关于疑问句尾的“为”》(见《中国语文》七九年第六期)中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