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斯密的《国富论》论述了国家增加财富的基本方式,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人们追求财富的动机,即人的利己性.斯密认为利已是人的本性,但是利己不同于自私,利已往往要通过利他才能实现.市场机制是利己与利他的中介,利己会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利已与利他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认为在国内政府要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国际上要展开自由贸易,这种自由贸易原则成为贸易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3.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温旭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4-57
"斯密悖论"指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人和《道德情操论》中以同情心为核心的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一个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界围绕着这一"悖论"的研究持续不断。借助古诺模型的方法对"斯密悖论"中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博弈分析,试图提出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体——经济道德人。  相似文献   

5.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斯密以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巨著奠定了他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历史地位,也正是源于这两部著作中对人性的论述所呈现出的不一致,才构成了“斯密问题”。通过“斯密问题”的诠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人”与“道德人”二者的统一,阐明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合道德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道德的支撑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瞿秋白十六、七岁时切磋佛学,研究过《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佛学经典。这对他早年思想有深刻影响。瞿秋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这种影响还残存着,就义前他要“斩断尘缘尽六根,自家且了自家身”,就是这种反映。但他钻研佛学的结果,不是脱离实际,不是避世厌世,而是“回向”实际,为了“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人心,使人积极向上,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并指出两者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统一,从而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斯密"经济人"利己与利他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密问题"是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经济人自私、自利与道德上具有同情心的矛盾问题。从亚当.斯密的著作文本考证而言,这一矛盾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但是,尽管斯密在道德与经济层面揭示了人性义与利、个体与社会两方面的互补与统一,体现了逻辑上的自洽性,然而,市民社会的现实实践并没有消除两者的内在张力,反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矛盾时有加剧。因此,"斯密问题"又是真问题。揭示伪问题的意义在于完整理解斯密的学术思想,对解决真问题大有裨益。但真正解决"斯密问题",又不能拘泥于斯密的逻辑。其实,这一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斯密之前的培根、斯宾诺莎、曼德维尔等人到斯密之后的黑格尔、马克思都在积极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的经典巨著《国富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整个经济运行流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初步创设了较系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市场与政府关系上,斯密更加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经济运行机制核心———自利和竞争的作用。我国转轨经济时期,配合有限的政府干预,以自利和竞争为基础,以达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财富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国富论》对我国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市场机制有过经典的论述。斯密更加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其经济运行机制理论的核心是自利和竞争。政府干预经济必须要在尽量保证市场自由、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有效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许多经济学者对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仍存在着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包括: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将经济人理解为“自私自利”;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在反思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对这些误解进行重释,同时也将阐明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当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滕宇 《天津教育》2009,(3):26-27
利他性历来是道德行为的恒定特征之一,而与之相关联的自利性却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评判的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其在思想和教育领域引发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而是对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的思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内驱力和价值观参与下进行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利他和自利相统一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完全可以在社会德育的整合作用下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富论》(1776年)的作者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 -1790)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海关官吏家庭 ,先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 ;曾任大学教授、校长和苏格兰海关税务司长。《国富论》是亚当·斯密受雇于英国公爵时 ,作为其儿子的家庭教师一同出游法国 ,因不满贵族老板的伪善矫饰写成的。“阁下有面包、葡萄酒和肉吃 ,靠的并非面包师、酿酒工、肉食店主的好心 ,而是他们对自利的追求。”斯密认为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每个人既不打算 ,也不知道如何促进公益利益。但是 ,人们在追求个人…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利他行为时有发生。从利他的角度,通过重新审视经济人假设中过度强调经济主体自利的一面,可以看出纯粹利他经济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在这个意义上,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不仅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也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正> 1776年斯密的名著《国富论》出版了。从此以后,它一直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当年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鸣锣开道,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大大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今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仍然是我国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重新研讨斯密《国富沦》中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对于进一步搞活我国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斯密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指挥的,或者说是受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所支配和调节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人性与社会性、私利与公益、经济机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为市场行为提供的人性假设,即一切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这种利己主义人性,在当时有过一点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两个问题上不同意斯密的人性假设:一、马克思主义者不把人性看作某种永恒不变的抽象人性;二、反对从一种抽象不变的永恒人性引出经济关系。认为,不是从人性中引出经济规律,而是从经济规律的实现中寻找人性的说明。当中国进入80年代中后期时,这种业已过时的观念竟又沉渣泛起。认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合乎人性需要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相似文献   

18.
滕宇 《中国德育》2007,2(10):52-52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正其义不谋其利,行其道不计其功”是君子崇高的道德向往,而对于自利的理解则是模糊的、矛盾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阐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以善德施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其益。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将利他当作是道德行为的主要追求,自利则是其副产品,自利更多地强调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即“道德并非是一种需要人们竭力维护其吸引力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的一种生物上的必然需求,道德具有生物学的根源,是人们获得快乐与幸福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假设对于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私有制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是一个较为适当的假设。人性既不是完全利他,也不是完全利己,利己心和利他心都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不同侧面,它们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经济人假设遇到了"有限理性"、"嵌入理论"和"交易费用"的质疑,面临着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心理学等认知科学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应以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参照系"和"基准点",一方面用它来约束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要指出一些限制行为的局限条件,这样就可以推断在怎样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必然会怎样;而情况若有所改变,行为也就一定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1790年)在斯密之前有许多人写过经济问题的著作,但他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斯密最早阐述了“双赢法则”这一原理,让人们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是生态经济,竞争的结果是双赢,是协作,而不是倒退。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1723年生于苏格兰克科第镇。小时候,斯密非常聪明,拥有超常的抽象推理能力。他在14岁时考进格拉斯哥大学。3年后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去牛津度过了6年求学生活。他后来在学术上的成就,就是在这时候博览群书打下的基础。他的巨著《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的基本方向。《国富论》的一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