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在100年前现代大学初创之时就提倡"造就通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在最近20年的积极探索中,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通识教育实践.由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在通识教育的本体论研究、本土化研究、实践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实施了多年,教育部也一直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但国内对此认识不一致。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践着通识教育,而且还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外常青藤高校有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地方高校是否也可以实施通识教育?由于认识不一致,国内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时在如何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科学设计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管理体系,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透视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的视角来透视和诊断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就会发现存在着三大方面的严重问题,其一是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两难处境;其二是大学通识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其三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如何达成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问题。揭示大学通识教育的这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并与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有着复杂的关系。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研究者们认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渠道、教学评价机制和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关于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研究者们提出了合理定位通识教育、改革通识课程、加强机构与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建议。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通识的本质,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入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同时努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认识与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如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理解混乱,对通识教育的普适性缺乏批判思考,对通识教育的昂贵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在实践上模式单一、重形式轻实质等.在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传统,结合现实国情,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国高校在观念上基本赞成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很多高校仅限于通选课的开设,是对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种外在形式的模仿,使得中国大学中通识教育进行有些偏颇。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将通识教育融入课程、进入课堂,才能使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各不相同的系科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使缺乏共性的不同专业具有共同语言,这样的教育方法才是作为大学应具备并发展的,以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的教育方向才符合大学之道的思想。通识教育是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的有效工具,通识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近年来,不少学者就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或结合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问题,有利于大力推进当前大学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必须以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突破,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围绕“大学下属学院的通识教育怎么做?”这一问题,以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通识为案例,对中大的四个成员书院的通识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旨在为大学下属学院开展通识教育提供启发和借鉴.认为内地大学下属学院的通识教育实践,更多的还停留在依赖与被动状态,缺乏机制激活,缺乏主动创新,缺乏严密的计划与组织,以至于很难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教育观念中的通识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人群普遍存在的人文修养、观念缺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我国在高校教育中力推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但是收效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国通识教育理念的脉络梳理,试图为新时期大学精神及教育理念做出合乎时代需要的定位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与通识教育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重要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心,文章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专业课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高校应通过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观念、建立保障制度、提升专业教师的德育素质等措施来强化专业课育人功能,从而与其他育人环节形成合力,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学生安全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却存在着诸多安全管理弊端,主要体现在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系统性安全管理理念的缺失、人事配置及组织结构的缺失、安全教育课程架构的缺失等方面。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也导致了高校辅导员安全责任风险的增长及幸福感的缺失。高校管理层应通过出台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客观的危险源识别及预警系统、制定常见危险源常态处理预案及应急处理预案、建设校内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学校安全教育资料库及安全管理工作档案库等方式来完善其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实现辅导员安全责任风险的适度降低及学生安全管理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学习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要探讨大学生学习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认为高校要从激发学习动力、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育人环境、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加强学习心理辅导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加强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explores ideological conceptions of management, especially ‘new managerialism’,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ir role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ttempts to reform public services in general are political as well as technical, though there is no single unitary ideology of ‘new managerialism’. Whilst some argue that managers have become a class and have particular interests, this may not be so for all public services. The arguments presented are illustrated by data taken from a recent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management of UK higher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managers in public service organisations such as universities do not constitute a class. However, as in the case of manager‐academics, managing a contemporary public service such as higher education may involve taking on the ideologies and values of ‘new managerialism’, and for some, embracing these. So management ideologies do seem t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manager‐academics and help cement relations of power and dominance, even in contexts like universities which were not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ominance of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德育世界的"人学空场"。因此,"以人为本"成为重新理解德育、提升德育有效性的应然视角,其基本思路是重构学生主体性,其必然路向是生成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utline recent change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and asse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ose chang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 Three main changes have been identified:
1. The meta-policy context that has transformed a binary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to a unified national system of universities. This has given rise to the concept of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ccompanied by an economic rationalist approach to the f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ssues identified are the relativities to be accorded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new universities and the push for more efficient modes of teaching.
2.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universities. These changes include the politicisation of Vice-Chancellors whose peak body is now recognised by the government as the single voice of the university sector, the changing student composition of universities as a resul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relating to overseas students and students who have been traditionally underpresented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cademic staff appraisal. An assessment is made of this broad range of chang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3.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re discussed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work of Shulm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使中国学人近两千年来以忠君为取向的精神根基发生动摇,尽管封建的意识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也未能在中国学人头脑中彻底根除,但辛亥革命还是使越来越多的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以报国作为精神归向,其中一部分杰出分子进而确立民主、科学的理念。新《大学令》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高级人才作为近代中国大学的宗旨,奠定了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制度和价值基础,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理念以欧洲大学为边界与人类大学主流价值的融合,促进了大学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大学理念看通识教育的方向与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前的社会状况对大学本科教学所发生的就业导向,引发了当代大学的理念危机,通识教育问题遂成公众关注之焦点。两种不同涵义上的“通识教育”,使中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步入了十字路口。本文从树立大学理念的要求出发,反对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功利主义理解,主张大学通识教育的真实目标是为培养有高尚人格的创造性人才奠定独立思想和精神感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article offers a personal view of the reform of the undergraduate English syllabus which is soon to come into effect at Oxford University. The particular example i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wo more general developments: on one hand,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place and purpose of language study in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and on the other, the pressures faced by UK universities as a result of new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