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见义勇为保障与促进立法的性质,认为其当属公法无疑。文章以比较的方法,从调整范围、规范宗旨、法律性质以及成立要件等角度具体分析了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制度的联系与区别。文章还就见义勇为的若干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介绍了国外相关的立法动态。  相似文献   

2.
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和见义不为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不仅表征社会公德的沦丧,也昭示法律正义的迷失。见义勇为成为难题,既有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也有人们道德敏感性、道德感悟力的下降和缺乏法律保障等现实原因。健全对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道德赏罚机制,增强法律支持力度,是当前破解见义勇为难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见义勇为及人身损害救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道德和法律结合上阐述见义勇为的基本理论(见义勇为的性质、价值、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针对现行法对见义勇为救济模式存在的严重局限和司法不统一现象,提出了建立“救危抢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及其主要内容,全方位地研究解决见义勇为的人身损害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应具和非义务性、正义性、直接面临本人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和实施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行为的法律特征。当前,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控制应在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控制。在坚持对见义勇为人民保护为先,保护见义勇为的责任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正确处理见义勇为不当造成侵权(或者防卫过当)、区分特定主体的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原则基础上,从立法理由、立法形式、框架设计方面加强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5.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1979年刑法相比,在许多方面作了重大修改,文章通过对两法关于正当防卫问题的规定进行比较,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运用正当防卫的权利及时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人民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见义勇为,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独特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各国法规相比较,我国新刑法在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以及正当防卫的特点规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规定,它明确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同公民个人权利一样列入其中,并且放在前一、二位,显示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时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都高于公民个人权利,同时,不仅对防卫人防卫一般不法侵害的限度要求有所放宽,不如苛求,而且还在条款中醒目地增加了正当防卫的特别规定,对防卫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受任何限度要求,从法律上给予人了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奋起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特别支持和保护,对犯罪分子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好心不得好报"的道德悖论,也产生了见义勇为的困境: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往往会"好心不得好报",见义不为不对,见义勇为也不对。如何消解这种见义勇为的困境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是法律确认的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法律手段,是公民的一种特殊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道德义务。公民要有效地运用这一法律手段,正确地行使这一特殊权利,履行好这一义务,必须准确地掌握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法律对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虽作了明确规定,但司法实践要求对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进行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9.
近期网上流传的校长"撑腰体"备受追捧,短短几日转载数万次,对此评论褒贬不一,透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见义勇为这一行为的反思,是不是传承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善念,也需要有人来撑腰,是不是仅仅靠撑腰就能解决实质性问题,需不需要通过法律体系给予保护,要不要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修订版)出台以来,正当防卫制度长期处于几乎被冷落状态,被称作"僵尸条款".以于欢案为契机,正当防卫制度逐渐被激活唤醒,然而一些案件对其理解与适用过严或不当,例如对不法侵害的额外限制、防卫时间的死板判断、过分苛求防卫者、防卫限度以结果论等.为了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激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为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提供了规范指引.正当防卫的认定应综合考虑案件前因后果,不能机械套用法条,打破"谁死伤谁有理"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并非终生享有的。它是为保护其他合法权益而派生出来的一种辅助性而不独立的权利,是一种期待权。正当防卫只有正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达到刑法所规定正当防卫之目的。因此正当防卫成立之条件是制约和决定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之规定的标准尺度。  相似文献   

12.
英国法具有不同于大陆法的人性论特征,此等特征来源于伊壁鸠鲁哲学,此种哲学主张快乐主义并以财富作为达成快乐的手段。边沁继受伊壁鸠鲁哲学将之改造为功利主义,这种主义成为英美法的哲学基础,它以区分法律和道德为特征,故没有诚信原则、不要求陌生人见义勇为、允许高利贷。  相似文献   

13.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道义上的义务.但运用正当防卫必须要注意防卫的限度、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正当防卫与防卫挑拨、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相互斗殴行为与正当防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本陆 《新教师》2022,(3):12-15
解决教育两难问题应努力追求两全其美的结果,为此,在进行教育两难问题决策时,必须秉持道德良心办事.道德良心或良心是伦理学的重要术语,它是后天修养的产物,是人的综合性道德能力表征,是人的道德心理结构的功能表现.良心包含良知、良情和良意等不同方面,表现为人在道德生活中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见义勇为、坚持不懈等.在教育两难问题决...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简单化使知行脱节现象普遍存在,促进道德实践不仅需要提高道德学习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尊重个体的需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规范有机结合,也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制约和公民信用制度和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制度等激励机制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新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较之旧刑法,一方面体现出法律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仍表现出立法考虑的不足。同时,对于针对正当防卫的某些问题的各种探讨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探求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真谛,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见义勇为者是否应给予报酬这一问题的思考,分析了见义勇为的法律界定、构成要件,对见义勇为立法方面进行了法理分析,并比较我国目前法律中有关见义勇为的相关规定,对见义勇为的专门立法提出了一些构想。主张通过专门立法保护好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使之在义举之后不会有后顾之忧,以很好的鼓励见义勇为,弘扬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缺乏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及时、全面、有效救济,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社会问题,这与现行法律制度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行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当行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震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切实保护正当防卫行为,正确执行正当防卫制度,必须对正当防卫进行深入研究,对正当防卫的性质、条件、客体,必要限度等形成共识。只有正确理解认定了正当防卫,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