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把学生的随堂生成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生成资源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2.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过程不足一个机械的“对号入座”过程,因为不管教学实践中教师预先的设计是多么巧妙、多么细致周到,课堂中的偶发因素或突如其来的变化总是会突破教师设置的原有框架,并按照自己的“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随时出现,严格地遵从教学的“预设”是不可能的,教学实践者需要“当机立断”、“急中生智”,才有可能避免教学实践活动的混乱或不协调。由此可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对于当前课稗与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之依然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实践缺乏以及教学形式滞后等情况,使得新课改之下小学数学教学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生成性课堂属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全新内容,充分展现了数学教学中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开放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和智慧潜能,为数学课堂的活力和趣味奠定了基础。动态生成性课堂又依托于“动态生成资源”,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开展的基础。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作为切入,着重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价值,结合起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所谓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指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课程的因素,包括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状态与行为。课堂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显生机。如何在课堂上捕捉生成性资源,构建动态教学课堂,让英语课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它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实际上,我们许多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会遇到“动态资源”生成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技能的“呈现者”、练习的“指导者”、动作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生成资源的“重组者”。  相似文献   

6.
在“新基础教育”的几年实验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不再被动,课堂呈现出“活”的状态。面对“活”起来的课堂,作为教师应怎样有效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构建动态教学课堂,成为教学过程资源生成的“激发者”“重组者”“推进者”?我用以下“案例 反思”的形式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一过程一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即动态生成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叉展现了课堂的真宴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激发科学课堂生命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非预设性生成。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将促进课堂活跃,激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体验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11.
课改以来,冒出一个新词,叫“生成”。课堂原本应该是预设的,像演戏得有剧本一样。但课堂常常不能会照“预设”一字一板进行下去,教案是死的,而教和学的人是活的。所有在过程中产生的意料之外,全可视为“生成”。面对“生成”,有人视为打乱了教学计划,教育无思想准备,所以茫然而不知所措;有人却能巧妙利用生成把它作为一种资源为我所用。化废为宝,借机行事。  相似文献   

12.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并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于是,课堂孕育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张红梅 《小学生》2010,(5):52-52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呼唤课堂的真实性,要求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我不禁问:课堂哪里是生成的地方,哪些是生成的资源,这些“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吗?绝对不可能,但预设有助于生成。教师一定要用心观察、开发、辨别、积累和利用现实生活对教学有用的资源,这样才能服务  相似文献   

15.
邓蓉 《四川教育》2013,(10):33-33
在我国教学论演进中,第一个提出“生成”一词的学者是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她提出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中,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相似文献   

16.
所谓“提高课堂教学参与度”就是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活”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如何让每个孩子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我认为:教育者要活化资源,珍视体验,强化倾听,通过正确有效的课堂对话与指导,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强烈的角色意识,全方位地体验教学的真实与愉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商春 《考试周刊》2010,(46):43-43
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们意识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就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对于一个对教学孜孜以求的老师来说,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动化”教学课堂,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瞬间,让课堂绽放精彩。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战的矛盾统一体,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核心因素——三维目标。以三维目标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相似文献   

20.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6,(9Z):33-34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