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入京事迹,过去研究者多持一次入京说。其根据乃在新旧《唐书·孟浩然传》,殆未深考。笔者认为:新旧《唐书》对孟浩然入京事迹的说法并不一致。说孟旅京一次的误会来自稍晚出的《新唐书》。《新唐书·孟浩然传》称孟“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这句话实源出《旧唐书》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下简称《王序》)而略。《旧庸书·孟浩然传》云:“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乃是说孟四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身处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盛世却终身布衣,他的身上确有一种乡村野老的味道,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可见他的气质。与他  相似文献   

3.
自洛之越孟浩然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一生未仕,洁身自好,诗风清淡闲逸。李白称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如果说唐诗大多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却像清泉,“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语省净,略无夸饰,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先来看诗——  相似文献   

5.
按传统的记载,孟浩然去过长安两次,一次是《旧唐书·文苑列传》所载“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这是开元十六年(728)的事情。另一次是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所说与采访使韩朝宗一道入京,此事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说详陈铁民《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文史》第15辑)。可是从孟诗看,在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四十岁之前,浩然已经去过一次长安了。《新唐书·文苑列传》记载他四十岁到长安时的一件轶事:(王)维私要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  相似文献   

6.
作品辨伪是研究古代学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章以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为底本,对其中的有关非孟浩然诗进行了具体考订与甄别,有利于从宏观、微观上对孟浩然其人其作作详实、准确之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唐诗人孟浩然之入长安,以前人们多认为只有一次,近几年始有二次入京说。笔者曾著文考证孟浩然第一次入京在玄宗开元十三年——十五年,所据在孟诗《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第二次入京在开元十八、九年,其根据在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叙孟与张九龄定交于秘书省事。详见拙文《孟浩然入京事迹考》(载《安徽师大学报》八三年第四期).笔者愚见,孟浩然此后还有一次入京,否则,有些孟诗不好系  相似文献   

8.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称《宴滕王序》,在《王子安集》中又名《滕王阁诗序》。它是饯别宴会酬唱诗文的序文,这类文章历来数量不少,质量不高,仅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较为出名,而且《兰亭序》出名大多由于它是顶极书法作品,其余多走应时应景的套路,写宴会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张丞相"一直有两种说法:张说或张九龄,并依此将本诗系于开元四年前后,或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在梳理这一分歧的过程中,发现各家所依据的主要材料,分别是宋代地理文献和王士源序以及两《唐书》张说、张九龄本传,除此以外,可以利用孟浩然诗作本身,分析各种论据的可能性,并初步确定张丞相当为张九龄。  相似文献   

10.
题目的意思是:寻访一位隐士,却没有见着他。隐者:又叫隐士,大多指不满社会现实,隐居在乡村不出来做官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二题     
孟浩然的《春晓》主旨,是通过爱春、惜春的感情,表现了自己作为隐士的自由自在。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就是写对春天的热爱或留恋。孟浩然作为一个隐士,是一个淡泊于功名的真隐士,而不是充满愤懑的不得已的隐士。  相似文献   

12.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辨析了袁行霈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二)》中关于孟浩然生平注解的错误及成因。进一步考证了“冶城南园”即襄阳城南的孟氏故里涧南园;同时还提出:宋代以后所以出现的不同版本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根本原因是由于将“治城”误为“冶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李白咏赞襄阳的作品,大都是借襄阳山水人文来书写自己蔑视功名富贵、追求适情任性生活的思想感情.李白《赠孟浩然》第一次将孟浩然定位为隐士高人形象.杜甫对襄阳怀有别样的深情,他多次想到襄阳居住.杜甫《解闷》用“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特色,为后世诗论家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5.
正【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师: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三顾茅庐》,看看两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寻"和"顾"都是寻访、拜访的意思,他们一开始都没有见到要拜访的人。生:他们都是去拜访一位隐者。刘备要拜访的是诸葛亮,他也是一位隐者。生: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开创的田园诗派至今为人们乐道。但关于陶渊明的形象,包括描写他的第一篇诔文《陶征士诔》在内,《宋书》《晋书》《南史》都把他当作一位纯粹的隐士,关于他文学成就的描写则寥寥无几。考证这几篇文章对陶渊明的记载以后,不难发现,造成陶渊明隐者形象的原因除了魏晋隐逸精神的高扬,以及当时文坛盛行的骈俪的文风与陶渊明的文风不一致之外,还有史书撰者个人对陶渊明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北宋陈世修搜集整理了冯延巳的《阳春集》,他于序中对冯延巳的词从创作背景、功能、风格等方面作了评介。本文在解读《阳春集序》的基础上,结合冯延巳的词作进行分析,对冯延巳词的风格作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在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与诸子登岘山》时,课堂上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学过孟浩然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知道他是有名的隐士和山水田园诗人,所写诗  相似文献   

20.
“风头、猪肚、豹尾”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的标准。而古人写诗,对诗的结尾也颇为讲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便可发现.其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下面九种。一、自然式这种结尾随着诗人所叙述的事件的结束而结束,使人读了有一种贴切自然的感觉。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四句,一问三答,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便记述了他走访隐者不遇的全过程,显得结构完整,又真切自然,具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