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同志提出,纠正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个实践问题,没有多少理论好讲,难道谁还不知道新闻要真实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任何错误的行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理论、错误的认识所支配的。新闻失实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位同志在谈到新闻失实问题时,感慨地说:“有的人写新闻,失实了他也脸不红,心不跳。”这话指斥了少数新闻工作者对报纸、对读者缺乏责任感的态度,也揭示了新闻失实这种痼疾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读者看报,发现有报道失实现象,就会有受骗感,次数多了,就会动摇对党报的信任,报纸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组织、鼓舞和激励作用。十年动乱中,  相似文献   

3.
谈到失实报道,几乎没有人不表示气愤的,但失实报道依然时有发生。何以出现这种逆反现象?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今年上半年,作为新闻实习生,我在《新华日报》处理了一部分军队的来稿,碰到了几起失实报道,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今写出来,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各新闻单位对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十分重视,在刊物上不同程度地揭露批评了一些失实报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和采访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的还建立了必要的奖惩制度。这些努力,使失实报道有所减少,报纸信誉逐步提高。但是,报道失实问题就象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样,仍不断出现。怎样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同新闻失实现象斗争呢?笔者认为,沈阳日报的办法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有点新闻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但是,恰恰是懂得新闻真实性重要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写出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来.就新闻媒介而言,某些报刊、电台、电视台也不时出现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影响新闻媒介的声誉.因此,剖析隐形失实新闻的种种形式,引起作者和新闻媒介的重视,是极其重要的.所谓隐形失实新闻是相对明显失实的新闻而言的.时间错,地址错,数据错,人物张冠李戴等属明显失实.明显失实,容易被识破.隐形失实,则是指那些看似真实,实则失实的新闻.这里试举出三类:一、乱套新闻角度造成的隐形失实新闻.对于新闻角度,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的体会是: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新闻事实和大政策的接轨.或者,从新闻事实中折射出来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性.一个新闻事实,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可套上不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新闻失实只能防止或避免而不能“杜绝”。还是改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的提法为好。从最近几年来,所举行这方面的学术讨论会或在新闻刊物进行讨论,多数的提法是: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或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失实,这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但是,也有的单位提出“杜绝”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实际的。如贾培信、童兵、孙旭培、卢惠民整理的在合吧举行《新闻真实性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中讲到:“杜绝新闻失实、造假现象,新闻单位负有最大的责仟。失实必须更正。”这种提法把新闻失实和新闻造假不加区别混同起来是不客观的。笔者则认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是比较科学的,再加抄袭行为也应杜绝。为什么能够出现杜绝新闻失实的说法呢?笔者则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和今年第3期)宣传他的这一观点。多年来,我们的新闻理论研究存在视野狭小,课题陈旧的缺陷。艾丰同志用敏锐的眼光,抓住新闻实践中实际存在而又为人们不注意的问题,进行理论概括,提出这样一个新的概念,这种勇于  相似文献   

9.
注意三个环节沈全梅(上海青年报记者):防止新闻失实,我认为要抓好三个环节:①采集事实。记者必须尽可能接近新闻源。排除各种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的干扰、作正确而周详的观察。在采访中还要注意本身的态度、问法、角度等,使访问各观而有效地进行。②分析、鉴定事实。要用科学的认识论对事实进行归纳与分析。在这里,新闻人“本质真实”的说法是不妥的。本质总是通过现象去认识的,认识有错有对,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新闻当然要反映事物的本质,但这  相似文献   

10.
近闻一些新闻学论著对事实的引用严重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新闻学论著是新闻活动中客观实践的反映,对新闻工作起指导作用。在论述时编造事实或引用事实不准确,文章观点就不可能是对客观实践的正确反映。这将会把我们的新闻工作引向何方?我们要把强调新闻论著的真实性与强调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人所共知的一条基本原则。可是新闻失实的现象在我们报纸、广播中仍然时有发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有很多方面,例如,客观上,薪闻体制和新闻法制不够完善,党风民风尚未根本好转;主观上,有的记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当前很多媒体的新闻失实现象仍层出不穷,对新闻报道和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带来很多甚至是巨大的负面影响,新闻失实,这里面,既有新闻人对新闻真实性认识不足甚至模糊的因素,也有媒体“把关人”把关不严等原因,认真贯彻新闻必须真实这一理念,纠正新闻失实这一顽疾,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本刊这期专题研讨,意在探讨新闻失实原因及对策,希望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研究人员,献计献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以真实性为生命的新闻报道,强调新闻事实必须准确无误,作者署实名,以示对新闻报道负责,自觉接受受众的监督。目前,不少报社并未就实施实名制做出硬性规定,有意无意中给一些人用笔名发表失实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类失实新闻的作者的行为是与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相悖的,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有意制造假新闻。二是不懂装懂,胡编乱造,由于采访不深入,略知皮毛就想当然地随意发挥,结果造成新闻失实。这两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作者心里有鬼而不敢署真名。前者的动机在于通过假报道讨好被报道者,以牺牲报纸信誉做个人交易,…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写得深刻有力,首先要采访深入。许许多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都很重视深入采访,并从中尝到了艰苦创作的欢乐。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采访不深入,或想深入而深入不下去,苦恼就会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深入采访呢?有的人说,到基层去了,沉下去了,就深入了。有的人说,花好几个月时间,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采写了一篇新闻,这还不深入吗?也有人说,步行采访,爬山涉水,行程万里,观察现场,够深入的了。这些说法,不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也想点个题目:写新闻没有真本事行吗? 我经常写些新闻稿,有的人说好,有的人却说,写新闻有啥本事,不就是学会了吹喇  相似文献   

16.
把好“事实关”这是编辑在修改稿件中的一条重要职责。那么如何把好“事实关”避免失实?我们觉得除了把住出入比较大的失实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把住报道事实的程度要恰如其分。有些通讯员在来稿中,为了报道某一事件,往往字里行间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报道事实,编辑稍一粗心,就会出现差错,乃至发生失实报道。去年,我们收到了河北省武邑县薛庄乡乡政府一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众多新闻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现象却时有发生,如有些报道是彻头彻尾的凭空捏造,有些报道中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经过、历史背景或数字引用等具体细节失实,有的张冠李戴,有的任意夸大等等。这类失实新闻危害虽大,但由于有客观具体的判断依据,比较容易鉴别,大多能引起传播者和受众的警觉。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新闻,表面上  相似文献   

18.
“搞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宁可一篇不上也绝不能让稿件失实,谁的稿件失实就处分准!”这是某部政治处主任刘福林对报道员的要求。报道员写的每一篇新闻,刘主任都认真审阅,凡是稿件涉及的事实,都一一核对,并把水分挤出来。“踢足球守门员最重要,搞新闻报道也要守好‘门’,不让一篇失实稿件上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刘主任经常对报道员讲述报道失实的危害性和它的严重后果。发现失实的苗头,立即纠正。一次,报道员小马来写一对夫妻16年如一日为驻岛官兵运送粮油的稿件时,由于采访不细,把11次被市、县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应当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各种各样的新闻失实现象仍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如新闻体制尚不够完善、新闻法制不健全、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内因指的是采访者和编辑的非常心理,即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个性心理.就因果必然性而言,心理原因应是根本原因.本文拟就失实新闻与情感、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关系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失实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伤害。对新闻失实的分类见仁见智,就笔者理解,新闻失实包含要素部分失实、稿件整体失实和报道群体失实三个层面。要素部分失实新闻真实性的最基本要求是要素真实。新闻稿件中,五个W、一个H等新闻基本要素要准确;人物思想、观点和言语要正确;事件起因、经过和细节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