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体验与德育密切联系,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关注。本文试图在界定道德体验的基础上,论述道德体验在学校中的作用以及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体验”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体验与德育密切联系,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关注。本文试图在界定道德体验的基础上,论述道德体验在学校中的作用以及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考察现阶段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探寻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指出现阶段学校德育脱离生活的缺陷。从自我意识、需要和情感体验等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生活德育的依据,说明在学校进行生活德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不胜枚举,简单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点,一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为主",二是"以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为主"。而以改革开放为界,建国至今的学校德育大体上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德育模式。一种是规范化的德育模式,一种是主体性德育模式。如今的学校德育过于注重表象、注重结果,虽多番改革,但实际操作仍更倾向于传统的规范化德育模式,将德育变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育,纯粹灌输道德认识,忽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使得德育失去了其原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提倡实践型德育模式,倡导学校德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在实践中体验,在引导中升华,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卢树基 《今日科苑》2009,(12):215-215
德育课程的教学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学校德育建设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呢?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呢?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潘红琪 《科教文汇》2009,(26):83-83
慎独精神是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精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其中蕴涵着自觉克制自己、始终坚持道德准则的道德精神。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回归学校德育的本质,就必然要强调慎独在德育中的意义和作用,积极探讨慎独精神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谈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和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传统知性德育的继承和超越。生态德育具有价值上的超越性和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等特征。生态德育理论强调在实践和生活体验中将人培养成为具有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的人。"生态德育"在中国还属于新事物,其实施难点和发展趋势有待在进一步实践中发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将"旅游"与"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的体验性、课程性与开放性为中小学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主题、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偏离主要表现在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上,社会生活是道德发展的土壤,学校德育只有匹配社会生活才具有实效性。因此学校德育应在目标、内容、方法上与社会生活进行匹配。价值澄清式德育、体谅关心式德育、社会学习式德育三大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偏离主要表现在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上,社会生活是道德发展的土壤,学校德育只有匹配社会生活才具有实效性。因此学校德育应在目标、内容、方法上与社会生活进行匹配。价值澄清式德育、体谅关心式德育、社会学习式德育三大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点和关键,在新形势下加强学校诚信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中小学校诚信教育失范的表现、原因作了初步地探讨,并提出了强化诚信教育的对策:教师典范作用,常规教育的规范化,整合教育资源,指导道德实践等.  相似文献   

15.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指导语。也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德育无位,德育无奈,德育无能。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德育,要借助于与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相关的情境,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当代高校学生德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使学校教育重科教,轻德育;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泛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道德教育方式单一,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导致了德育实效被削弱;道德评价内容缺失;德育师资队伍不稳定,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等五个方面,这是加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把道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威尔逊德育思想区别其他德育思想的显著特征,他认为道德是可以教育的,为此,他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德育方法:直接教学法以及建立"家庭模式"的方法。研究威尔逊德育方法,可以对我国的德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德育总体格局中,校园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因素,以其特有魅力和育人功能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在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19.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主体道德发展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过程。以此为理论依托,本文主要从认知与心理、经历与体验两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生德育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是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约束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普及和强化德育工作是新时代的要求和教师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本文就高校教师如何"寓德育于教学中",简谈了德育与教学的"三个结合"以及寓德育于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