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原方言疑影母演变的轨迹为:首先是影母和疑母合流,然后由于介音不同而产生分化.声母η由于受介音i的影响转化为η母.影母在今开口韵前读n,是影母先过渡到η,然后伴随着疑母开口字,一起转入n.而今由于受共同语影响,海原新派话疑、影母字均开始向零声母靠拢.  相似文献   

2.
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影疑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汾河片方言中影疑母的今读进行了描写分析,试图找出其演变的条件和规律.中原官话汾河片中影疑母在中古时期与其它方言读音相同,它们的不同是从影疑母合流开始的.中原官话汾河片中的影母并入疑母,并根据今四呼开齐合撮的不同而分别读为η、θ/η、θ、φ声母,可见今天的四呼是汾河片影疑母读音形成的条件.汾河片方言中影疑母的一些字今读音与该条件相悖,经分析认为是权威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唐墩话影疑母开口呼字的声母主要有[?][?]两种。中古以前,唐墩话中影母为[?]声母,疑母为[?]声母;中古以后,影疑母逐渐合流为[?]声母;后可能由于[?]声母的不稳定性和音系结构格局的稳固性导致语言发展的形式有限,使唐墩话的语言演变中出现“逆向音变”现象,其影疑母开口呼字的声母又统一变为[?]声母。近几十年来,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影响下,唐墩话影疑母开口呼字的读音产生了不断向普通话靠拢的“进行中的变化”,表现为随着年龄递减,[?]声母的使用比例降低,[?]声母的使用比例增加,部分字的韵母中出现i介音,但由于“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字向普通话靠拢的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太谷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复杂.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初、崇、昌、船、禅母部分字文读送气塞擦音声母[tsh],白读擦音声母[s]或[f];部分影母字和疑母字文读零声母[o],白读鼻音声母[n]或[η].曾、梗两摄文读鼻尾韵,白读是开尾韵;果摄开口一等个别字文读[∞]韵母,白读[ie]韵母.白读音与白读音结合较稳固,地名多保留白读音,反映风俗的词语一般读白读音.  相似文献   

5.
中古云母、以母、疑母、影母在<洪武正韵>中形成了影母、喻母、疑母三组对立.本文论证了这三者除了影母与疑母形成严格对立之外,影母与喻母、疑母与喻母都出现了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灵山横州话与中古音系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古声母的演变特点为:古全浊声母在灵山横州话中全与清音合流;微母除个别字外,其它均读重唇[m]声母;少数非敷母字保留重唇音[P][ph];古心母字多读[φ];中古声母分化普遍,大都读成了两个以上的声母。今韵母的洪细对声母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中古韵母分合情况非常复杂,中古一个韵母,灵山横州话往往分化为多个韵母,而从灵山横州话角度看,一个韵母往往来自中古多个韵母乃至十几个韵母;有[m]韵尾,[Ptk]韵尾齐全,与中古相应的摄对应基本整齐;古四声演变很有规律,古四声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两类,入声的阴阳两类各分上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语音调查,发现北海话有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和自成音节的声母),韵母43个(自成音节的[m][η]未计算在内),调类7种。主要特点是声调保留了古人声调;声母存在较特殊的舌面前鼻音[n]和舌尖前边擦音[],与中古音声母比较,大致呈现浊音清化演变趋势;具有粤方言的特色韵母——塞尾韵,分别以辅音[t][p][k]结尾,但缺少撮VI呼韵母。  相似文献   

8.
《韵略新抄便览》同音字表反映出的音系特点是: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已合并为两类:中古喉牙音声母已经腭化为舌面中音:微母、影母已经合流:疑母全部读零声母;中古入声韵已归并入阴声各部,但归字规律与普通话不同:声调虽列平上去入四声,但入声实际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经过对中古声母疑母字在绍兴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考察后,发现在绍兴方言里,疑母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舌面后音[η],一类为舌面前音[n],还有一类为喉音[],这种分化和与之相拼的古韵母的等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江话是浦北县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有24个声母、46个韵母和8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小江话一律清化,古徽母90.8%读同明母,念重唇的[m];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分别保留[-m-n-η]鼻韵尾三分和[-P-t-k]塞音韵尾三分,有自成音节的声化韵;古入声字保留独立的调类,基本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  相似文献   

11.
洛南方言属于陕南中原官话中的关中片。洛南方言声母读音类型的特点是:古知庄章组声母分为舌尖前和舌尖后两组读音类型;精组声母则是一分为三,有舌尖前、舌尖后、舌面音三组读音类型;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今仄声读送气清音;疑母、影母中零声母读为舌面前鼻音。对洛南方言进行深入、系统、细致地调查,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采集了老、中、青三代南通人的语音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声母方面,新派南通话的唇齿音[v]摩擦已经不明显;部分定母字上,新派受普通话影响读作[t];泥母字由老派的[捱]转变为新派的[n],舌齿间的摩擦趋于消失;见母字由老派的[k]转变为新派的[諬];个别书母、匣母、疑母字上也存在着新、老派的读音差异。在韵母方面,新派南通话将[ya]、[yɑ]合并为[ya]。在声调方面,除了个别字,新、老派南通话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的声母[n],对应普通话中的声母[z]、[n],以及少数的零声母;与梅县客家话不同的是,大塘没有[η]的发音。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赣方言影响下向简易化、统一化发展。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发音对该地区人学习声母[z]、后鼻韵母[η]不利,但鼻音、边音不相混。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鄂尔多斯方言属西北官话。该方言共有声母24个,比普通话多两个声母[η]和[ν]。韵母共有38个,其中有单元音韵母9个,没有单元音韵母[o];复元音韵母14个,带鼻音韵母7个,入声韵母8个。声调5个,保留了古入声,阴平、阳平调值与普通话也不相同,没有连读变调。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们认为奉节方言中只有[x]声母,而没有[f]声母.作为土生土长的奉节人,我认为是有的.去年寒假(2003.1-2003.2)我特意就此问题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证明奉节话中确实是有[f]声母的字,并且,在普通话中读[x]声母的字,在奉节话中有些却读[f]声母,相反,在普通话中读[f]声母的字,有的却读成了[x]声母.即是说,[x]、[f]两声母在奉节话中是相混的.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5,(3):44-47
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声母演变规律,发现紫阳县方言声母从总体上看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可将紫阳县方言归入西南官话中,但其与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点相比又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泥来母的分混问题,古"微疑影云以"五母的读音问题,古知庄章三组声母与精组见组声母的分混问题,古晓组与非组的分混问题,古日母字的今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古精组、知组和照组声母在吉水话中因韵母而异,精组拼三等和四等音为[ts]组(止摄例外),其余则读[ts]组,知组和照组拼二等也读[ts]组,知组和照组拼三等读[t]组。通过描写各组声母在吉水话中今读音,分析比较各组声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古知照组及日母开口三等逢[(ι)、γ]韵母的字在临渭区东西两塬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书禅日今其他韵母字也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溪群2声纽普通话及西安等处读作[t(e)h]声母的字,东西两塬也读作舌叶音声母.  相似文献   

19.
河北平山方言声母系统的变化与北方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精组字保持独立,疑、影两母的今开口洪音字前有辅音[η];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与阴声韵合流,没有形成摄口呼韵头[y];声调系统中平有声不分阴阳,入声基本自成一类,部分入声字按照出现的语音环境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相似文献   

20.
古疑、影母今普通话读开口呼零声母的音节,在唐山市区和城郊县区都发展成〔n〕声母音节;通过参阅古疑、影母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对唐山方言疑、影母的今读现象作出了判断和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