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值得“普遍模仿”的“黄金法则”。但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交往理性”始终面临着困境。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交往理性”受到非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阻碍。非理性主义削弱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理性”根基;民族主义以反启蒙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破坏了“理性”和“平等”的前提;现实主义则以权力斗争为核心、以“泛安全化”为表现,破坏了“话语规范性”和“主体真诚性”。三者交织于国际舆论场中,对国际社会的“公共领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导致了“交往理性”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净化"交往"     
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马克思断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莎士比亚曾说过:“交不在多,得一人可胜百人;交不论久,得一日可逾千古。”此话不是说交少益善,而是说要真交、交真人。哈贝马斯把交往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划分已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相应的,在传播领域,他提到了“交往的社会形态”。陈力丹教授在《精神交往论》第十六章,就交往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我们得以从这种宏观的角度深入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和未来。  相似文献   

4.
谈交往     
《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狂欢”,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以将之引为“知音”。吴伯凡对于“交往”的论述很精辟,闲聊与知音,灌输与传播,散见于书中各处的描述,让我对“交往”(Communication)的含义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董乐铄 《传媒观察》2006,(11):44-45
互联网在飞速发展,作为网络媒体的新锐元素,博客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网络交往的每一个角落。博客时代的到来给网络交往方式带来了新的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我国,几千万人用博客作为自己的身份名片,博客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或交往习惯。随着博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阅读博客也成为了一种习惯。与勤劳的博客写手相比,看客们会忠卖地等待博客“地主”更新网络日志,他们发表评论或保持沉默,即所谓的“灌水”和“潜水”,并以第一个发表评论为荣,美其名曰“沙发”。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2,(3)
以数字交往论(DAT)重访传播学的关键词“媒介化”“中介性”,有助于厘清交往的演化本质,及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观念:(1)中介性的意义是建构社会形态;媒介化的意义是演化社会基因;数字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媒介的社会化是同步的。(2)媒介-社会建构的整体化过程,是从“无机”到“有机”再走向“同一”的过程;媒介与社会处在“共同演化”之中,数字社会的本质、路径和前景,都是共同演化,而非媒介化。(3)理想的交往性,是“万类交往、互利共生”;共同演化应遵循自由平等、相互调谐的生态原则,避免技术驱动、资本垄断、价值缺失所带来的“偏害共生”,以建立理想的数字文明。  相似文献   

7.
李海燕 《大观周刊》2013,(12):114-114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手和大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我们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于他的手指上”,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学会社会交往。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所认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外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和平和,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因此,成人应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从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所以说动手和交往是幼儿的两个重要的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丁子轩 《新闻知识》2023,(6):27-32+94
对于智媒时代以及未来“元宇宙”时代的交往景观,学界与业界已形成“时空自由”的共识性想象,并依据该想象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与产业布局。这种想象虽然具有进步性,但也存在“技术乌托邦”倾向。智能交往网络并不能使人类交往变得更自由,目前交往想象中的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只是技术深度伪造的假象。在该假象下,人们陷入“技术迷思”,过分追求突破时空界限,而忽视了人本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实质上,交往自由不在于技术对时空的征服,而在于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沟通,如何让人更善于交往,如何让人在交往中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正>交往行动理论又译作传播行为理论,是当今批判学派精神领袖尤尔根·哈贝马斯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其主要代表著作有《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这一系列以探讨“交往”(Communication)为核心的理论设想构成了哈贝马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类行动中的交往作用,将“交往行动”定义为“通向理解的交往”,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主张跳出主体一客体二分法的传统意识哲学范式,引入语言范式的交往理性,旨在将现代文明引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指“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行动合作化和个人社会化为目的的社会行动”①.作为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公民记者是指草根的、自发的、独立的、非职业性的公民新闻报道者.对公民记者而言,生活世界是其采集公民新闻的来源,语言是其发布公民新闻的工具,公民新闻是其的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本文拟从交往行动理论的生活世界、语言有效性要求、社会行为三个方面,审视公民记者虚拟空间的行为规则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对公共事务自由、公开地发表意见.①而在这个领域内开展的“普遍主义的、无私人差别性”的交往关系,②即为公共交往.本文主要从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的言论,来看梁启超与康有为、严复、黄遵宪、孙中山的公共交往对其言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13.
张凯 《新闻窗》2009,(4):75-76
网络传播以其实时性、非同步性、高速性、交互性、超文本、多媒体等特征将人类的信息交往成本迅速降低,且正在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形态、经济的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当前的网络传播学在研究网络传播中的交往成本时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忽视了人的因素——传播学的一个最根本的命题,也就不能就当前网络传播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制度与规制等问题作出令人满意地解释。但仅仅依靠经验的推理或传播学理论的演绎,要深入到“交往成本”概念的核心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弥补这一缺陷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的使用情况,阐释了"不愿意和陌生人聊天"的网络交往方式可能受到的具体的现实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交往的媒介并没有决定交往的性质,技术使用并不仅仪由技术本身决定,技术使用方式常常受到现实社会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程涓 《新闻爱好者》2008,(11):63-64
人类社会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技术都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且推动了社会交往手段的升级和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交往正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而大学生群体是目前网络媒体的一个很大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6.
ACG粉都的互动与交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线下”的,大学社团是最普遍的形式;一种是“线上”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线上的互动更能体现御宅的亚文化精神.御宅族群通过互动和交往,构建出一个共享的社会空间,它外在于现实,但同时又是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真实的“异托邦”.在这个世界里,通过资本的拥有和交换以获取地位的逻辑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观点 ,并加以评述。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他从行为角度出发 ,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交往行为不合理 ,而工具行为合理化的社会 ,人受到异化 ,这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生产力并执行了意识形态功能 ,使社会形成了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在发展中走向它的反面的结果 ,应该用交往理性来替代。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社会才是一个人人理解、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 ,人才能实现作为“人”的意义 ,不受拘束地获得发展。交往行为是一种语言行为 ,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最重要的途径是 :在建立共同价值规范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平等对话。对话的有效性原则体现在真实、真诚、正确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9.
众多孤单的人集体促成了人际关系的虚假繁荣.但他们最终很难逃脱现代社会”浅层交往”的本来常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胡百精 《新闻记者》2023,(1):3-6+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和复兴之路的一个重要价值基准: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非独存的个体,交往的现代化或人在交往中使自身现代化,乃现代化应有之义。若将“传播”的本义还复至交往,且将交往理解为事关人之存在、共同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源问题之一,那么传播学理应更关怀“现代人”的命运,担起交往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提供本学科视野的现代化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