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问题与对策:试论教育学话语方式的改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学话语方式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公共性语言的滥觞,语言的非生成性,写作文体与措辞的单一性,学术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排斥。而教育学话语方式改造的路径有:关注教育的生活世界,倡导教育学的现实关怀;倡导教育学的个体性言说,以己之思启发他者之思;奉行措辞的多元化原则,宽容多种文体写作;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对话,实现语言的双向渗透;兼融日常生活语言,实现学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
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用""方法"和"手段"等层面上,低估了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论创生价值及其对于教育理论生产的独特价值,包括它带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来源及表现形式、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理论世界。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意味着"视频图像"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教育学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创制方式,将从"通过视频与图像分析"转向"视频与图像层面上的分析";教育学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写作方式,将从基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转向基于文字语言、视频图像语言交融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语言带来了知识、技术、艺术和人本身。语言带给教育研究的四种意义,就是教育研究的四种语言学取向。即知识论的语言取向、技术论的语言取向、艺术论的语言取向和存在论的语言取向。当前的教育研究,应该促成语言学取向的本体论转向。秉持存在论的语言学取向,能够牵引我们转向教育存在和生命的基本问题,从影响教育世界的语言知识和技术的变化,转向教育存在者精神世界的变化。面对语言问题,教育学立场下的教育研究是以人的发展为指向的,它关注的核心是人在语言中的生命成长,探索和描绘生命与语言的双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两百多年来的教育学,总体上是西方话语体系背景下的教育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教育学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教育今天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反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就、经验、道路和模式。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必须实现教育学的历史转向:立足中国实际,立足时代特征,立足未来需要,实现教育学话语的领跑转向;实现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实现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转向;实现教育学社会服务的高质量转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必须进行学术建制的改革创新,从单一垂直结构走向多元互动结构;形成相应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力、体现引领力、展现未来性,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提出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传统教育写作和教育学的诗化写作。传统教育写作追求“以理服人”,“解决”他人的问题;教育学的诗化写作追求“以思启人”,意在唤起问题。从“说服”到“启发”,意味着教育学话语品质的转向,意味着教育学生存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从"说服"到"启发":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写作和教育学的诗化写作是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传统教育写作追求“以理服人”,“解决”他人的问题,教育学的诗化写作追求“以思启人”,意在唤起问题。从“说服”到“启发”,不仅意味着教育学话语品质的转向,也意味着教育学生存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比较教育学科理论问题仍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题。当代比较教育学研究在转变: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从关注国家教育制度转为关注学校教育方法及教育效果;从主要研究发达国家转向重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及全球性教育问题;从一味介绍外国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到同时强调各国教育的独特性及相互借鉴;从仅重视国民教育制度到关注妇女、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从仅注重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到关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及私立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一、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我们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从关注教师教学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课堂,从关注学生学习秩序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生,从关注学习成绩分析转向关注学习方法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要关怀"每个"、培养"每个",这是给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人才观、质量观的科学阐释,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This research capture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Black student tea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Durban-Westville, South Africa, who were asked to write about one significant experience in their schooling careers. About 1,000 such individual stories, collected between 1991 and 1996, were analyzed and recast as broader portraits of Black schooling in South Africa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1994. Five major them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se stories: (1) violence at school, (2) authoritarian climate at school, (3) learning as memorizing, (4) difficulties in schooling related to poverty, and (5) difficulties in schooling related to the language medium. The methodological strategy was influenced by the Dutch school of 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 that takes the ordinary life-worl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inquiry.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new education policies, to be effective, must take account of very significant continuities in students'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2.
师范教育中的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教育不等于教育学。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不等于教育学专业。对于特殊教育来说 ,特殊教育学专业同样也不能代替聋校语文、聋校数学、聋校外语、聋校体育等面向具体学科的专业。学科特点与教育学相通的特殊教育学只是应该设置的面向特殊教育的专业中的一个部分。师范院校设置的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中 ,除了应该包括特殊教育学专业之外 ,还应该包括其他面向基层特殊学校特定课程的各种专业。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教育学只是普通教育学的简称,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完全是并列的关系。要想摆脱这种逻辑上的困境,使得“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成为客观的事实,重建完备的教育学是必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二语习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方式,对大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进行研究,根据主导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化策略,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把汉满语音作了系统的对比,并得出了一些对于对外语音教学法的启示,即运用国际音标把母语和目的语(汉语)语音联系起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母语中接近目的语(汉语)的语音以改变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方式进行加工,再教授给第二语言学习者,从而促进其母语语音在目的语(汉语)语音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活多模态化背景下多元读写教学方式成为语言教学的必然趋势。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背景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框架。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上已经做出了一些研究,但对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没有足够重视。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多元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多元读写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除了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外 ,情感因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外语教师 ,不能仅仅传授语言知识 ,还应注意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 ,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帮助学生排除在语言习得中的情感障碍 ,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周家铭 《海外英语》2012,(6):268-269
People have controversial idea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our native langua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popular belief is that native language(NL) interferes the second language(L2) learning,which is known as negative transfer,while positive transfer is seldom mentioned,or even is neglected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e found that in teaching when the L2 learners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another language,they may resort to their NL to get help.So we can’t only think about its negative aspect.In fact that NL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LA,so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ommon features to lead to the positive transfer,then to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le critical pedagogy in language educa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The paper talks about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consisting of three stages. The first one is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group discrimination. And the last one is individual discrimination. Then it moves to the analysis of critical pedagogy in ESL education. In the end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anti-language discriminatio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Language is the main resource for meaningful action, including the very formation of selves and psychosocial identities, shaped by practical norms, beliefs, and values. Thus, language education constitute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means for both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production and ideological maintenance and utopian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emphasise the invaluable psycho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pose a critical view of the current transition from the monolingual to a multilingual paradigm. We maintain that multilingual approaches tend to serve the neoliberal framework and reproduce its systemic inequalities. Therefore, we argue in favour of emancipatory multilingual practices that could embody a translingual pedagogy capabl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pabilities, the recognition of other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iversity. Rooted in critical theory, namely in Foucault’s notion of subjectification and Freire’s view of conscientisation, an emancipatory translingual pedagogy would enable and empower every learner to synthesise a contextually creative field of new semantic and pragmatic relationships. Critical language education would enhance the ethos of biophilia that fosters what we term the poetics of communality and selfhood, that is to say, the proactive commitment to expanding symbolic and existential novel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